江楓藏曉月 花發狀元紅──中國高溫紅釉瓷歷史流變和特質

清代最好的紅釉瓷當屬雍正、乾隆年代製造的,包括「祭紅釉」和「豇豆紅」,釉彩盈潤、器型規整、技術超凡,可說是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成就,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踏入甲辰龍年,坊間好多商場把握機會,推出以龍為主題的各種宣傳,例如啟德有商場推出大型藝術展覽,新成立的智研國際文化協會也美麗華廣場舉辦相關展覽。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自然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曆新年(春節)另外一個重要象徵就是到處點綴的紅色,紅色有喜慶滿堂、吉祥如意、陽光和溫暖的寓意。而在瓷器上,「中國紅」又有什麼有趣的故事?

自漢朝以來,受到儒家思想影響,中國人一般比較溫良恭儉,喜歡的紅色並不是誇張炫耀的大紅大紫,而是內斂、柔和、溫暖的橘紅色,故宮城牆、新年紅包、春節揮春、結婚喜慶裝飾上都是這種顏色。

作者的收藏品。(作者提供圖片)
作者的收藏品。(作者提供圖片)

紅釉瓷的歷史流變

紅釉泛指通體紅色的瓷器。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時期,長沙銅官窯開始出產有紅色圖案的瓷器,但產品比較粗糙,圖案也較簡單,我們所知不多,但這是一個重要的開始,工匠試圖努力改變青白瓷單一格局的面貌,向彩瓷世界邁進。可以說,這是宋代鈞窯的源流。鈞窯可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製品顏色千變萬化,著名的有玫瑰紅、丁香紫,在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到元代,則以景德鎮為中心。青花瓷雖獨佔風騷,但「釉裏紅」異軍突起。雖然當時技術不是好成熟,火喉難控制,窯溫太高就會飛紅,顏色變得灰白;窯温太低就會變成黑色,真正的紅色圖案只是鳳毛麟角,著名的有「龍鳳紋」,非常珍貴。發展到明代,洪武一朝的釉裹紅非常有名,據傳花瓶生產量超過1000萬瓶,但圖案顏色偏灰,不是太鮮艷和純正。

明朝在永樂至宣德時期,才真正燒製出「寶石紅」的瓷器。宣德一朝「以鮮紅為寶」,以「三魚紋高足盃」為代表,是世界古董瓷器愛好者夢寐以求的藏品。明朝末年政治混亂、民變四起,國家已經沒有足夠財力繼續燒製。直至康熙四十四年,郎廷極創燒「郎窯紅」,紅釉瓷周而復生。清代最好的紅釉瓷當屬雍正、乾隆年代製造的,包括「祭紅釉」和「豇豆紅」,釉彩盈潤、器型規整、技術超凡,可說是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成就,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作者的收藏品。(作者提供圖片)
作者的收藏品。(作者提供圖片)

燒製紅釉瓷有多難?

青瓷因為胎土含鐵,所以可以燒製成不同顏色的瓷器,含鐵量1%就會變成白色,2至3%就會變成青色,超過4%變為黑褐色。紅釉以銅為發色劑,由於它的熔點比較低,燒出純粹的紅色,總體溫度相差不能超過10度,溫度太高就會形成「飛紅」現象,紅色就會走了;溫度太低就會變成黑褐色,真正能夠燒到漂亮的紅色,機會是非常低,所以坊間有所謂「十窯九不成」、「想要窮,燒郎紅」的俗語。

須知,幾百年前的燒造技術沒有現在那麼先進,沒有濕度計、溫度計,更加沒有恆溫設施。要長時間維持1300多度,只能靠窯工的經驗和能力去調校溫度,真不容易!

釉裏紅其實和青花瓷的製作方法差不多,都是採用「釉下彩」這種裝飾工藝。窯工先用紅釉畫成圖案,然後罩上透明釉水,入窯以1300度左右還原(降溫)火焰焙燒。著名圖案有各種花草紋,但是總體技術沒有青花瓷那麼高,生產量極低,所以如果能夠收藏到一兩件珍品,真的是可喜可賀!

作者的收藏品。(作者提供圖片)
作者的收藏品。(作者提供圖片)

執筆期間,農曆新年快將過去。雖然本文好像遲來一步,但只要能增加大家對中國文化裏紅色的了解,就達到筆者撰文之目的了。

李大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