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查局(Census Bureau)12月28日預計,世界人口將會在2024年元旦超越80.1億人。世界宣明會資料指全球飢餓人口近8.3億,換言之明年將會有超過一成人吃不飽肚子。
2023年末,當我們仍沉浸在做冬、聖誕以及期待北上團年各式舌尖上的滋味時,很少人會想到,南半球的農產大國澳洲,過去一年間有370萬個家庭(佔家庭總數36%)荷包緊縮,採購日常食物時也要瞻前顧後。有澳洲主婦甚至表示,緊日子時,家中一天只煮一頓正餐,再加一包即食麵塞飽肚子。
極端天氣全球埋單,承惠每小時1630萬美元
12月23日,世界銀行2023年度飢餓報告指,過去12個月,擔心食物不足的家庭中有77%是首次陷入這困境,通常是遇上失業、家人入院等突發情況。今年約300萬個家庭由間歇性發生的短期食物風險,因為極端天氣、戰爭、長期失業、跨代貧窮、被邊緣化,而陷入食物不足的困境。而長期陷於食物不足困境者則維持在75萬戶左右。
12月27日,歐洲新聞電視台報道,2023年地球為氣候災難收到昂貴的帳單,開支按人頭計算,第一位為美國夏威夷8月大火災(逾4200美元),遠高於第二位關島5月雷暴(近1500美元)。其他還有瓦努亞圖雷暴(947美元)、紐西蘭雷暴及水災(逾800美元)、意大利水災及旱災(214美元)。中國水災按人頭計為23美元,乘以14億人口後約322億美元。
世界經濟論壇指,折合2000年至2019年數字,地球每小時要為氣候災難買單1630萬美元,物資損失達2.8兆美元。
貧者愈貧,飢者愈飢
聯合國基督教援助組織最新研究發現,極端天氣對貧窮國家打擊更甚,不但糧食減產,大洪荒後亦難以重建,該組織呼籲發達國家領袖投放更多資源於氣候金融,提早示警,以免災後貧者愈貧,飢者愈飢。組織總裁Patrick Watt表示,最不公平的是,對氣候轉變侵害最低的貧窮國家,災後打擊最是嚴重,比如有記錄以來歷時最長的熱帶氣旋弗雷迪3月橫掃馬拉維,就導致當地近500人死亡,50萬人流離失所,重建工作遲滯。
對於這些脆弱國家來說,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同意致力降低暖化1.5度或2度「氣候目標」,2023年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各國協議公正有序地「轉型脫離」化石燃料,這些遙不可及的目標能幫到幾多呢?遑論氣溫增幅是以工業化前(而非之後)為基準的。氣候難民貧者愈貧,飢者愈飢,是否短至中期也難改變?
俄烏戰爭打爆歐洲糧倉
歐洲糧倉烏克蘭擁有全球約四分之一最肥沃的黑土,地力比一般黃土高10倍,她的出口量僅次於美國,葵花籽油出口居世界第一,大麥第二,玉米第四,小麥第五。根據BBC數字,在俄羅斯入侵之前,她每月可從黑海運送500萬噸糧食。2022年2月俄烏開打,出口驟降,全球糧價飆升,引發漣漪效應,如印度同年5月急急實施小麥出口禁令,旨在對抗糧食加價對自己及鄰近脆弱國家的影響。
根據世界宣明會數據,俄烏戰爭令全球17億人、約五分之一世界人口的飢餓危機增加,全球肥料價瘋漲至10年新高,波及農業耕作。
其實糧食危機於2020年已初現,新冠閉關,供應鏈停頓,糧倉吃穿,經濟衰退,氣候災難不停歇,已讓各國為保飯碗疲於奔命,連年飢荒的東歐及索馬里等國更加不堪一擊。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也受到上述所有不穩定因素影響,例如極端天氣災難。2023年7至8月,受颱風杜蘇芮等多重因素影響,京津冀暴雨災害降雨量超過歷史極值,造成11年來最大暴雨,受災人口超過500萬,單是河北省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逾958億元人民幣。
例如戰爭與地緣政治。中國也是烏克蘭糧食的出口大戶,2019年起,中國進口量佔其20%。根據聯合國資料,從2022年7月至今,中國共進口了約34萬噸大麥、約578萬噸的玉米、約147萬噸的向日葵籽、約37萬噸向日葵油。
如何令中國人過上溫飽日子,是中央及領導人至為關注的重要項目。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嘗言:「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2月19至20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對「三農」工作發出重要指示,要確保2024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並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三農」概念(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由經濟學家溫鐵軍博士於1996年正式提出,2003年由中央正式寫入工作報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
- 要改革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
- 要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堅決整治亂佔、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和管護力度,確保耕地的質與量。
- 要抓好災後恢復重建,全面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在氣候災難不停息,戰火漫天,糧食危機隨時擴大的2024年,中國人的飯碗不但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裏面要裝中國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