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王耀宗教授和博士生陳冠匡一同撰寫〈從台獨運動的歷史看香港的本土主義〉,探討香港和台灣的本土主義。文章內容豐富,現分四篇刊登,本文為第二篇。
蔣經國執政後,國府施政重點已轉向台灣本島;台灣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政治鎮壓逐漸減少,對大陸關係也逐漸鬆綁,反攻大陸的黨八股,慢慢消失,蔣經國公開自認是「台灣人」,並稱會依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繼任人;他開放兩岸民眾交往,並容許民主進步黨(民進黨)成立。1987年7月,解除台灣本島和澎湖等地區的戒嚴,跟着黨禁、報禁,相繼打開,揭示了台灣民主新時代的來臨。(註1)
民進黨成立後的發展
民進黨主要由「黨外」人士所組成。所謂「黨外」人士就是自1970年代初期,台灣島內政治異議份子及自由派知識份子逐漸形成的一個非/反國民黨鬆散的群組,觀點多元但交集點在於批評國民黨的施政及追求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人多聲雜,在「黨外」內部亦有激進和溫和之分。(註2)1975年,蔣介石逝世,強人政治衰敗。嚴家淦繼任總統職位,蔣經國以行政院長之職掌控全局,實施改革,但「革新保台」的施政,一方面助長國民黨的認受性(legitimacy) ,另外亦助長了「黨外」的對立力量;由於有報禁,「黨外」人士藉着辦雜誌來擴大影響,特別是1975年創辦的《美麗島》雜誌影響最大;它在島內設立辦事處,儼如一個雛形的反對黨。1978年1月1日,美國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中華民國切斷外交關係,引起島內大波動,國民黨取消該年度的選舉。
黨外人士自然大加反對,不斷示威,最後終於在1979年12月10日中的示威遊行中和軍警大衝突,百多人受傷,國民黨拘捕了施明德、呂秀蓮等八個黨外的重要人物,控以煽動叛亂罪,各人均被判有罪,判刑從12年至終身不等,是謂震驚中外的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令到「黨外」力量元氣大傷,幾乎達萬劫不復的地步。誰知政治變化詭異多端,僅僅6年之後,蔣經國重病,政局出現突變,反對黨得以成立。民進黨成立後,首先提出的是台灣主權要「台灣住民自決」,而其背後的法理基礎是「台灣主權未決論」,因此台灣的主權是獨立的。民進黨的1991年10月第五屆全體大會通過的台獨黨綱說:「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註3)民進黨之台獨黨綱至今未變。
民進黨於1999年5月,第八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提出「台灣前途決議」,文曰:「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成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之改變,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註4)
民進黨並於2007年第13屆全國黨代表大會提出「國家正常化」的「五大威脅」,進一步提出「正常國家決議文」,「積極推動正名、制憲、加入聯合國、落實轉型正義與建立台灣主體性等作為,以實現台灣為正常國家。」(註5)
李登輝拋棄光復大陸的夢想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病逝,李登輝依中華民國憲法繼任總統,7月8日被選為國民黨主席,執掌黨政大權(註6),在執政之初期,李仍執着中華民國之法統,召開國家統一委員會,強調統一之必須;同時成立海峽兩岸基金會與大陸委員會,處理兩岸的事務。1991年2月國統會通過國家統一綱領,提出短中長三階段統一中國的步伐。
李登輝的12年在位時期,實標誌着台灣從「事實的獨立」,嘗試走向「法理的獨立」。「事實的獨立」自1949年開始即出現,然中華民國之憲法仍聲稱擁有全中國之主權,顯示憲法和實際落差太大。李登輝的種種部署正是減少這種落差,令「事實的獨立」向「法理的獨立」邁進了一大步。在任期間,李登輝被稱為「半個國民黨總統,半個民進黨總統」或「白天國民黨總統、晚上民進黨總統」,正是這個原因。他成功地建立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憲政地位,拋棄了蔣家光復大陸的夢想,令台灣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如果沒有北京的「不允諾不使用武力」的威嚇,相信台灣早已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了。事實上,在新修憲法的基礎上,只要將「中華民國」改為台灣,即可成為獨立的「台灣國」了。第一步(1992年8月),他宣布兩岸實質關係為「一個中國、兩個地區、兩個政治實體」的關係;第二步(在1999年7月),他提出兩岸為「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註7),正式確定台灣為一個國家。
陳水扁無法把台灣在法理上獨立
從一國走向兩國,李氏試圖建立台灣的獨立主體性地位,從而為國際社會所承認,取得與北京平起平坐的地位。 下一步的發展,就是爭取重回聯合國;而這也是陳水扁在2000年當選台灣總統後所作的外交舉措之一。
「兩國論」提出後,自然遭到北京的強烈反對,立刻中止海基會與海協會的接觸,並且取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對辜振甫訪問大陸後的對台灣的回訪;並在2000年2月,等三次發布台灣問題白皮書,陳述對台動武的三個條件:除了台灣宣布獨立以及台灣內亂之外,首度提出第三個條件:無限期拖延和平統一的談判。至於無限期的時間的定義,白皮書沒有解釋。(註8)
鑒於北京的威嚇,陳水扁在2000年就任台灣總統時的就職演辭被迫宣布所謂「四不一沒有」:不宣布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但這些承諾都一一被陳水扁自己八年執政內推翻。2001年,他提出兩岸的關係是「一邊一國」;2006年2月,宣布「終止」國統會及國統綱領,2007年3月提出「四要一沒有」:台灣要正名、要獨立、要新憲法、要發展,以及沒有所謂左右的問題,只有統獨問題。而在6月,更聲稱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時,要舉行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的公民投票。「法理的獨立」走到最後一步了。
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
然而,2008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大敗於國民黨,馬英九以「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關係定位贏得選舉勝利,更承認1992年的「九二共識」為兩岸關係的基礎。之後,台灣從「法理的獨立」向「事實的獨立」後退一步,再從「明獨」返回「暗獨」,「九二共識」的另一半是「一中各表」,北京只承認「一中」,而國民黨則承認「各表」。
中共自奪取政權後,向來以中國法統繼承者自居,雖然從未管治過台灣本島,也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稱之。(註9)「統一台灣」是數代中共領導人的夢想之一,也是現今中國自己所稱的核心利益之一。毛澤東時代,雖稱要以武力解放台灣,然而未能得逞。(註10)
蔡英文令兩岸關係陷於僵局
鄧小平實和改革開放政策後,以「一國兩制」之方案欲使台灣回歸,惜至今未成功。不過,雖然未能統一,但也成功地阻止了台灣的獨立。2016年的台灣總統大選中,民進黨的蔡英文大敗國民黨朱立倫。一般論者只着眼於蔡英文如何挽救了民進黨、內鬥如何摧毀了國民黨,以及「太陽花」新一代的崛起等等,但是他們看不到蔡英文承認及確定兩岸關係的現狀,其實已經否定了民進黨的台獨黨綱。2015年11月習近平和馬英九在新加坡的會面,鎖定了兩岸關係的基礎為「九二共識」,也就是在「一中」原則上。這樣將台灣拖離了台獨的定位。然而,2016年贏得選舉的蔡英文卻不承認「九二共識」,令兩岸關係陷於僵局。
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大發展,每年軍備均以兩位數字擴展。現在經濟雖稍遇挫折,然擴展之勢已成;軍事更發展迅速,特別現在南海島嶼的「軍事化」,令人側目。(註11)台獨運動雖然已是「官民」合流,然而始終不能突破「法理」的樽頸:新憲法的制訂以及國際之承認(包括聯合國的席位)。
從以上簡短的論述中,台獨運動雖然綿延甚長,但真正以台灣人為主體的獨立運動實溯源於2.28事件。兩蔣時期,白色恐怖瀰漫,「台獨」思想及行動均受到鎮壓,台獨人士遂散布在海外(主要是美國及日本)。後來,民主化促成社會多元化,各種思潮得以傳播,海外台獨和島內台獨合流,民進黨執政期間(2000年至2008年),慢慢邁向「法理的獨立」,但始終受到北京的阻撓。
馬英九執政八年(2008-2016),兩岸交流頻繁,經濟也不斷融合,然而這種融合不但未能消融兩岸的隔膜,創造和諧的局面,相反地更產生雙方的文化衝突,生活方式的摩擦,更有所謂「天然獨」現象的出現。(註12)
而一般台灣民眾對「一國兩制」抗拒更甚。近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更被視為負面教材。在2016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中,更有防止讓「明日的台灣」變成「今日的香港」的政治廣告,北京治港的成績由此可知。
不同於台灣,在香港150年的英治時期,並沒有獨立思想及運動的出現;在中國近代史上,香港更往往被視為革命思想的起源及傳播地。(註13)在中英談判香港前途97年問題的動蕩的八十年代,儘管有各種解決方案的提出,但沒有人提出香港獨立的方案;89民運,中共殘酷鎮壓,反而增強了香港的民族主義的情感。97之後,直至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會止,認同中國人的比例不斷上升,之後,就日趨下降,而終於到現在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發表「香港青年時代宣言」,公然提出香港「獨立建國,制定新憲法」的主張(註14),這個過程怎樣出現的?下文將探討本土主義的論述何時及如何出現,然後論述本土主義的行動方向,再比較台獨與港獨的發展。
註1:有關台灣民主化的解釋,可參考:彭懷恩,(2003)。《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公司,頁277-300。
註2:Roy, Denny, (2003). Taiwan: A Political History.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 158-161.
註3:有關台獨主張在民進黨內的辯論及發展,可參考陳峰強、范玉周,(2000),《陳水扁與台灣民進黨》北京:群眾出版社,頁66-84。
註4:台灣民進黨黨史。
註5:同上。
註6:對於如何從代理黨主席成為黨主席,李登輝有十分有趣的回憶,見李登輝的訪問(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頁62-70. 宋美齡曾一度干預,最後不成功。
註7:李登輝,(2001),頁 222-230。如果台灣建國成功, 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是國與國的關係,這個容易明白,但是什麼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台灣各方至今沒有清晰而一致的解釋。
註8:《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2000)。
註9:台獨論者則認為日本投降後,根據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只稱放棄台灣及澎湖群島等主權,至於歸還何國則沒有指名,因此形成「台灣主權未定論」。為台獨的重要的法理基礎。
註10:在七十年代初期,毛澤東曾對基辛格說過,台灣統一可以等100年,見Kissinger, Henry, (1999). The Kissinger Transcripts: New York: The New Press, pp. 186-187.
註11:中國在南海島「軍事化」,固然對東亞諸國虎視眈眈,對台灣也是一種威脅。自此,台灣西南屏障已失,一旦北京軍事封鎖台灣,將更為方便。
註12:林泉忠:透析「天然獨」現象:「中國崛起」下台港社會的離心力〉,《明報月刊》,601期,2016年1月份,頁61-65。
註13:Fok, Kai Cheong, (1990). Lectures on Hong Kong History: Hong Kong’s Rol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ong Kong: The Commercial Press.
註14: 香港大學編輯委員會學苑,(2015)。 《香港青年時代宣言》,香港,香港大學學生會, 頁 49-52。
從台獨運動的歷史看香港的本土主義・四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