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發展五個階段

民族興衰的軌跡(二)

歷史形態學是一門學問,研究者將文化進程分作五個階段,筆者統撮而稱之為封建時代、春秋時代、戰國時代、大統一時代和衰末時代。
歷史形態學是一門學問,當然無法在數千字裏說得細緻詳盡,只宜介紹其精神要略,對從未聽到這種說法的人,或會大有啟迪,發人深思。
 
研究者將文化進程分作五個階段,筆者統撮而稱之為封建時代、春秋時代、戰國時代、大統一時代和衰末時代。這裏每個時代的久暫因文化個體不同而異,大致每個時代都有二三百年至六七百年的歷史,如果是小民族,可能一二百年便走完五個階段,例如宋代的遼國,起自西元九一六年,亡於一一二五年,只有百多年的歷史。
 
學者從各階段特徵作出比較,研究的元素包括當時的政治社會階級結構,土地利用及經濟發展、戰爭與軍隊的組成,宗教哲學發展及人民精神狀態。各階段均有至為明顯的特色,即使一二有識之士在當時提出警告欲挽狂瀾,若大勢氣候已成,亦於事無補,衰落被滅亡仍無可避免。
 

封建時代:中央共主權力

 
這階段的時間比較長,大致是小國寡民安穩的時代。政治上主權分化。最高的政治元首只不過是共主,只管轄土地中王畿,其下諸侯在轄地內各自為政,卿大夫采邑維持半獨立狀態。卿大夫又將權力分散於家臣手中,政治主權一層層分化。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等級、權利與工作責任,以至衣食住行一般日常生活方式都是由公認的法則指定,階級是世襲的,階級間的界限很嚴格。封建時代的土地都是采地而非私產,不能自由買賣。在精神生活方面,封建時代是宗教的天下,宇宙間充滿神祗,一般人對神靈既恐懼,又依賴,或敬愛。國家每種大典或個人婚喪生育以至團體例行事務,幾乎都被宗教訂下來的守則規範,處於比較溫和的時代。
 

春秋時代:社會自由流動

 
封建時代的晚期,中央共主權力低落而漸成傀儡,最後被消滅。貴族中卿大夫向上奪權,但列國內部卻主權集中,平民可以升格為貴族,自由買賣風氣開始盛行,邦國地方戰亂減少而趨向國際間戰爭。戰爭以正面攻擊為主,死傷不多。在不礙國家利益下,禮待國外競爭者,社會中出現俠義精神,禮義行為受到歌頌。國與國之間講求平衡與均勢。民間則開始富有。
 
在精神生活方面,宗教仍佔重要位置,出現理想的思想和主義,探討宇宙和人生的問題而創造出偉大的學說。偉人、聖哲都在這個時代相繼出現,社會充滿進取的朝氣。
 

戰國時代:各國兵荒馬亂

 
春秋時代後期,社會出現驚天動地的大變化。無論在政治、社會形態、經濟、軍事及思想上都出現與前期的突變。在政治上,治國的貴族被推翻,平民逐漸參與政權,表面上實現全民平等的社會,實則政治領袖變得更為獨裁。社會上國民的身分不再受到規劃,自由經濟發展帶來土地上的巧取豪奪,人民中出現暴貧暴富的現象。
 
戰國時代的特色在──「戰」字。全民平等後各國都實行徵兵制,全民皆兵。國際間趨向大規模的戰爭,對降卒與俘虜常加以殘酷,不人道的大批殺戮。戰爭的目的是慘酷的殲滅戰,以徹底消滅對方為目標。例如秦將白起一夜坑殺趙降卒四十萬。戰爭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再沒有昔日的注重禮義宣戰和禮待敵人。全國國民的力量直接或間接投入備戰狀態。
 
在思想精神上, 學說趨於派別分野及爭拗,再沒有百家爭鳴,互補長短研究的沖和氣象。發展到後期開始拑制思想,當政者認為不利國家的言論都被禁止。在殘酷戰爭淘汰下,只餘幾個大國。
 
(封面圖片:Pixabay)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