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大勝之餘,更取得17個區議會的控制權(雖然離島區因有8個鄉事派的當然議席,令民主派議員數目未能過半,但有民意授權的議員肯定會在區議會上發揮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不少評論把這個出人意表的選舉結果放在其對日後立法會選舉和特首選舉的影響上。其實,我認為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個新形勢能否為香港民主進程和良好管治帶來脫胎換骨式的積極作用。
取得389個(逾八成)議席的民主派,其實有半數(213個議席)來自沒有政黨背景的地區或獨立人士。這批區議員大多數有專業背景或大學畢業,認同民主、人權等大原則,但對泛民政黨的部分政綱或其政策建議有不同的理念或優次。因此,民主派首先要商議的一件事,是在處理區議會事務上定出大家須遵從的幾項基本原則。容我就此提出建議。
廉潔、團結、以全港市民的利益為最高目標
第一項原則是廉潔。近年來,無論是官場,或者政壇,以至一些區議會項目,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指責或傳聞不絕於耳。區議會的撥款和工程項目,每年是千萬甚至以億元計。民主派適宜利用這個執政機會,全面檢視現行的撥款、招標程序,以至一些已批出但曾遭質疑的項目。有需要時,區議會可以邀請廉政公署協助,或聘用獨立核數師檢核,並把結果公布,確保未來區議會運用公帑做到一絲不苟,比白更白。
第二項原則是團結。除了200多個獨立議員外,民主派包括6個政黨,各自有不同政策優次和利益考慮。如何求同存異,取得共識是民主派的最大挑戰。就以選出區議會正、副主席為例,協商和選舉過程須避免意氣之爭,而擁有較多議席的政黨也應有容人之量或提拔新人之心。既然「勢不割席」可以走到今天,民主派沒有道理在區議會內搞分裂或被人分化。
第三項原則是凡事以全區甚至全港市民的利益為最高目標。毋疑,每位區議員都要為自己的選區居民利益着想,但在民主派掌控幾乎每一區的情況下,小至一個垃圾站的選址,大至跨區交通安排都可以有全面考慮的空間。例如,全港區議會可以集體找專家,處理政府一直拒絕面對的催淚煙禍害社區的大問題。
望民主派好好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契機。
望中央客觀分析區選所反映的民意
今年8月,中聯辦及港澳辦在深圳舉辦香港局勢座談會時,提到要對香港民意有客觀分析。我隨即撰文指出,這應該成為中央評價特區政府表現的重要量度方法。
反修例運動開始以來,港府和建制派一直不重視由民間進行的民意調查得出的結果。也有親政府的學者不斷質疑百多萬人上街抗議的情況是誇張失實。對這場導致5000多人被捕,無數抗爭者流血受傷,暴力場面愈演愈烈的社會運動,官方解讀主要是外國勢力煽動、年輕人被洗腦、民生(尤其是房屋)問題未能妥善處理,與非物質的訴求如民主、自由、人權無關。今次一人一票的區議會選舉,正好為香港民意作出一個無可置疑的量度。
首先,儘管選舉前個別示威者作出令人髮指的「私了」行為,而大規模的堵路也令市民怨聲載道,但大多數市民依然把票投給拒絕與勇武派割席的民主派議員。支持政府的建制派慘敗,令民主派取得近九成議席。除了因為有8名毋須選舉的鄉事當然議員的離島外,民主派可以憑過半數議席控制其餘17個區議會。建制大黨民建聯的議席由191席跌至21席;支持警方不遺餘力的新民黨,其候選人全軍覆沒。今次選民的投票決定,是政治為主,完全不理會區內民生議題和過往政黨在區內的政績。破紀錄的投票人數(近300萬)和投票率(71%),充分體現選民對政府失當、警察暴力和建制派沒有代他們發聲的強烈不滿。區議會變天的政治後果將會嚴重衝擊政府的管治。
然而,支持建制派參選人的選民依然有四成。民主派的支持者絕大多數也不贊成暴力和刑毀行為,只是他們認為問題的根源是在不聽民意、自把自為的政府,以及不受約束、過分暴力的警隊身上。更深層及須正視的問題是,港人對一直享有的自由、人權逐步受壓的憂慮,以及對民主發展以至普選遙遙無期的不滿。
我不知道特首和建制派會如何向中央解釋這次區選的結果。我期望中央客觀分析現時香港的民意,以及明白單靠武力不能止暴制亂,讓香港重新上路,繼續對國家作出貢獻。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