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忍細讀——香港怎麼弄丟?

從單個史實看,香港的取捨,無疑是兩個當權者的棄兒——義律和琦善博奕的結局。1841年1月11日,清欽差大臣琦善向英方發出照會,稱可代為懇奏,「予給口外外洋寄居一所」。20日,英遠征軍二把手義律單方面宣布並不存在的《川鼻條約》。25日,愛德華.卑路乍上校率領一小隊官兵登陸香港島北岸,並升起英國旗。翌日,英遠征軍海軍司令伯麥率軍強行佔領香港,納為英女皇陛下領土。自此,中國便失去了這個從未進入過帝王視線的邊陲荒島。
從單個史實看,香港的取捨,無疑是兩個當權者的棄兒——義律和琦善博奕的結局。1841年1月11日,清欽差大臣琦善向英方發出照會,稱可代為懇奏,「予給口外外洋寄居一所」。20日,英遠征軍二把手義律單方面宣布並不存在的《川鼻條約》。25日,愛德華.卑路乍上校率領一小隊官兵登陸香港島北岸,並升起英國旗。翌日,英遠征軍海軍司令伯麥率軍強行佔領香港,納為英女皇陛下領土。自此,中國便失去了這個從未進入過帝王視線的邊陲荒島。
 
次年7月26日,英軍兵臨江甯(南京)城下,道光帝被迫向欽差大臣耆英發出密諭,對英夷所涉三事「賠款、用平行禮、請濱海地做貿易」欽定處置意見,同意將香港「暫行賞借」。獲御准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隨後於1842年8月29日正式簽訂,並於1843年6月26日在香港舉行換文儀式,正式生效。其實這無非是從法律上將香港的割讓坐實,如此也就有了近百年來香港丟失的官式教科書說法。在正式簽約的前一天,道光帝通宵達旦在寢宮外的台階上散步,長籲短歎,徹夜未眠,懊悔無及。
 
同香港丟失的真正時間認定不一致相似,英國向世人宣示的其佔領香港屬於無心插柳的說辭,同樣是誤導世人。追遡中英交往的近代史可見,英國謀求在華設立戰略立足點的渴望絕非心血來潮,只可說是處心積慮。當然當年大清帝國的割地賠款亦非歷史的偶然,本源上更不是大清君臣一時或個人便可力挽狂瀾。而就當事人義律和琦善的所作所為,亦非干忠奸、道德之舉,其歷史上的真實面目,更與百年來正統書上的描繪臉譜相去甚遠。
 

一、無心插柳與勢在必得

 
歐洲的世界擴張從15世紀末開始,一直持續至20世紀初。自元朝皇帝遁入中華西北大漠後,西方商人在16世紀初重返中國。為回報協助大明帝國清剿海盜,同時便於將其活動限制在特定區域,1557年,明朝政府開始准許葡萄牙在澳門這個細小半島上立足。其後,荷蘭、西班牙這些歐洲海洋帝國則分別在亞洲的雅加達、馬尼拉等地先後覓到據點。通過挑戰葡萄牙、荷蘭,儘管英國商船早在17世紀初就進入了中國水域,並力求成為在亞洲的歐洲貿易強國的英人,實際上到19世紀初,除印度外,英國在亞洲並不擁有其他的領土。
 
隨着中英貿易往來的不斷加強,對華貿易的重要性日益彰顯,真正踞有中國沿海島嶼作為貿易用途,先後成為了幾代英國人的夢想與追求。勿庸置疑的是大英帝國早已深解其中的奧妙,伊利莎白時代的冒險家沃爾特.雷利爵士曾一語道破天機:「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貿易。誰控制了貿易,誰就控制了世界的財富,並且最終控制世界本身。」歷經明、清兩代前後兩百多年的各種嘗試,面對天朝上國僵化體制的鐵殼,洋人所希望的自由貿易依然是鏡花水月。當西方在向近代國家的轉型中,歷史給予中國長達50年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遇卻被歲月蹉跎。為適應更加高效的資源配置模式,以創造更多的財富,1833年英國國會終止了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壟斷權。貿易主體的更換導致了防火牆的徹底失去,紛擾了幾百年的貿易衝突幾年間即演變成國家間的戰爭。西方現代工業強國和東方原始農業大國的軍事對峙,結果當無懸念,中華帝國門戶洞開。通過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英人的夙願大部得以滿足。
 

渴望結交

 
從《馬可波羅遊記》風行歐洲開始,英國就對中華帝國充滿了好奇和敬意。為實現同其直接通商,英國上下摸索了幾百年。即使在她已取得海上霸主地位、號稱日不落大帝國後的大部分時間裏,仍不減對中國的崇敬,渴望與其結交。
 
1573年,威廉.布林出版《論海上霸權》,提出若要到中國有五條路可行。1577年,有商人洛克的「中國公司」出資和伊利莎白女王及政府要員資助,由羅比謝爾帶領探險隊,挑了第三種選擇——西北航路,只不過他們航行到加拿大的巴芬島就止步了。
 
1583年,伊利莎白女王派商人約翰.紐伯里作為信使前往東方送信,一封送交印度的莫臥爾皇帝,一封致中國皇帝,然而紐伯里只到了印度。
 
1588年,在徹底摧毀了西班牙的海上勢力後,英國派遣約翰.大衛斯三次探索通往中國的西北航路,湯姆士.甘文底斯則做了環球航行。1593年,兩人雙雙渡過麥哲倫海峽,再分頭尋找通往中國的航路,結果不幸先後飲恨辭世。
 
1596年,得知有商人欲往中國通商,伊利莎白再派伍德作使臣同行,給中國皇帝送信。不幸船隊先在好望角遇難,隨後又遇上葡萄牙船隊的襲擊,大英信使最終下落不明。
 
1600年,倫敦一批商人組成東印度公司,獲得伊利莎白女王授予的經營特許狀,開始了其對東方的壟斷貿易。東印度公司先後在印度、南洋、日本等地建立商館,在中國大門外與中國商人做生意。1654年,葡萄牙人允許它登陸澳門。其後,英國商人利用澳門為總部在黃浦港同華通商。
 
1635年12月,英王查理一世授權海軍上校約翰.威德爾率商船4艘赴中國。船隊於1636年4月離英,次年6月抵達澳門,被明官員要求在大嶼山停泊。趁明帝國極度衰弱之際,8月24日挾武力硬闖廣州,售出貨物後,滿載糖、生薑和瓷器等返航。
 
下文預告:英人從渴望與中國結交到欲罷不能

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