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與一些教育團體、辦學團體的代表,談香港教育要往何處走、要怎樣走。都是教育有心人,不管時代是需要小變抑或大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學校一切的教育,最終目的就是要以學生為本,多方培育,毋負學生也毋負時代。
彼此聚談中,求同存異,相同的一個重點,就是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已走了近一半時段。從一國與兩制是連體不能切割的前提看,過去23年,香港學校的政策規劃、課程考評設定、校內外的教育推動,對如何認識一國是兩制的磐石、如何認識國史、國學及國情,確實都掉以輕心。教學專業前路,有必要重新思考,部署落實「三國」的教育。在教師培訓專注上,「三國」的知、情、意、行,教育局是責無旁貸,務必與教師同行,給予最大的支援,齊心事成。這對眾多學生的民族、文化、身分與國家認同,將起關鍵作用。
推動「三國」教育,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一向提倡4E的結合,即教育(Education)、參與(Engagement)、經歷(Experience)及獎勵(Exposition),由此,致功賡續國史、國學及國情的認知與傳承。在這斗室內,同工十分重視的「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已進入第三屆,蒙眾多教育和辦學團體及傳媒機構協辦,雖在疫情反覆纏繞之下,但全港學校師生參與投票較去屆更為積極。經獨立機構統計,執筆之時,參與投票中小學校達263所(去屆為106所),總有效票數為54630票(去屆24993票)。
中國醫學與科技人才輩出
事實上,中國文化粲然長存,醫學與科技人才輩出,成就良多,古今中外影響深遠。國史教育中心邀請專家學者,以「科教興國,經世濟民」為年度主題,推舉東漢張衡(天文)、南北朝祖沖之(數學)、北宋沈括(曆法)、元朝郭守敬(水利)及明朝李時珍(醫藥),讓全港學生先通過中心出版的教材,由認識至最後票選心中所敬所愛的,成為2020年的「年度中國歷史人物」,本周六下午,幸獲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女士,前來揭曉最終誰人膺選。
鼓勵全港師生選出自己認識的年度歷史人物,由籌備到最終結果公布,超過半年的長時間,在這段繁忙的時空裏,有兩句說話,常常縈繞筆者心間,就是「歲月不輕放,情義教育在」。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