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傳來一段武術對打影片,是內地演武堂的一場比賽,由渾元形意太極門的馬保國首次實戰對王慶民。片中沒有介紹王慶民來自哪個門派,但從他手戴拳套和所穿的服飾,相信是學習綜合格鬥或散打的拳手。而馬保國卻穿上一套傳統的武術服裝。
中國武術真的打得嗎?
開賽前,從兩位選手的外形比較,不難看出王慶民較年輕,體形紥實,並且擺出一副格鬥的姿態。相反,馬保國則較斯文,不太似有實戰的姿態。
比賽開始,雙方一接觸,馬即被王擊倒場上,拳證立即叫停,讓馬起身站穩,然後再繼續,兩人再埋牙,馬又被王一拳擊倒在場上。馬再次站起身,比賽繼續,馬旋即起右腳踢向王,但殺傷力不大,卻被王再次以拳擊中頭部而倒卧在場上,今次倒下卻不能再站起來,需要在場急救人員立即上前檢查和處理,到這段片完結的時候,馬保國仍躺在場上接受治療。這場比賽誰勝誰負是非常明顯,論雙方的實力是一場十分懸殊的比賽,那為什麼馬還參加這場比賽呢?
照估計,如果事先知道自己沒有勝出的機會,應該不會踏上賽場,如果仍然夠膽出戰,很大可能是對自己實力的誤判。這也牽涉到近年武術界所爭論的題目:中國武術真的打得嗎?很多不同門派的習武者都相信自己的一派是最好最打得。尤其是那些習武多年的師傅,在很多徒弟擁護和吹捧下,都自以為自己最打得。有時更加把自己的武功變得神化而難以解釋。其實,很多情況都是自我陶醉,當真的站到實戰場上,鬥的除了是實戰所需的技術和經驗外,還有格鬥所需的體能、心理素質和冷靜的應變能力,這些不是只靠套路鍛煉可以得到的。
原刊於《香港仔》,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