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羅合久必分?!

端視歐羅前景,還看德法兩岸國未來能否在政治、經濟及軍事上整合及強化其領導地位罷!
‘There is no example in history of a lasting monetary union that was not linked to one State.’ Otmar Issing, Former Chief Economist of the Bundesbank and the ECB 1991
 
回顧上個世紀80年代,領導英國保守黨的瑪格麗特·希爾達·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一直對歐盟的成立充滿懷疑。她說過:「我們才剛剛成功對抗一個集體領導的蘇聯,為什麼我們又要一頭進入另一個集體領導呢?」
USD/DEM和之後的USD/EUR拼圖。(作者提供)
USD/DEM和之後的USD/EUR拼圖。(作者提供)
 
歐羅(EURO)的成立是歐洲一體化兼邁向統一的重要里程碑。自19世紀歐洲諸國的軍事競賽直至20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令歐洲領導人開始萌生統一以止干戈的念頭。加上蘇俄崛起,令以德法為首的西歐大陸諸國興起以政治聯盟以強大在美蘇冷戰夾縫之中尋求最大利益。藉着1951年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作為起點,歷經1957年羅馬條約(Treaties of Rome)、1960年的歐洲自由貿易區(European Free Trade Area)、1965至1967年之間逐步成立的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1972年啟動的歐洲匯率機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乃至1979年開始的歐洲貨幣體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及1992年馬城條約(Maastricht Treaty),最終於1999年歐羅正式面世。作為西歐龍頭,二戰後歷代德法元首,如阿登納 – 戴高樂(Adenauer – de Gaulle)、施密特 – 德斯坦(Schmidt – d’ Estaing)、科爾 – 密特朗(Kohl – Metterand)皆是在統一問題上持一致共識。可是到了默克爾 – 薩爾科齊(Merkel – Sarkozy)配,彼此經濟利益上的考慮已超越了統一歐洲的「大義」!
USD/XEU和之後的USD/EUR拼圖。(作者提供)
USD/XEU和之後的USD/EUR拼圖。(作者提供)
 

歐羅概念非新鮮事

 
其實類似歐羅由多國共同發行的單一貨幣並非新鮮事物,早於1865年法國、比利時、羅馬教廷(相當於現今的意大利)、瑞士和希臘成立拉丁貨幣同盟(Latin Monetary Union),合議一單位 LMU 貨幣與4.50克銀或0.290322克金掛勾(銀兌金比例15.5比1)。豈料由於羅馬教廷不守財政紀律私自不按白銀庫存加印 LMU 以支付其浩大的財政開支,兼且後來白銀供應相對黃金大增,令個別成員國不斷買入白銀發 LMU 以兌他國的黃金。雖然 LMU 於1878年改為金本位,但(無獨有偶)希臘先在1908年捱不了而退出,最終一戰前夕名存實亡。更早前於1872年北歐諸國也成立以金本位為基礎的斯堪的納維亞貨幣聯盟(Scandinavian Monetary Union),最終亦因個別成員國財政欠紀律陷入貨幣化(Monetarized)債務(套用今天的術語便是 QE 或量化寬鬆)導致斯堪的納維亞貨幣聯盟最終土崩瓦解。
 
自1971年8月13日 Nixon Shock 美元和黃金脫勾開始,全國貨幣正式進入各自浮動波幅的大時代。自1999年1月1日面世以來歐羅匯價(USD/EUR)由1.1812起一直跌至2001年7月5日的0.8370後開始一直反彈。直至2003年12月2日升穿1.2084後長時間在1.2000至1.6000區間上落。但似乎自面世以來歐羅兌美元似是長期上升軌。若要追溯由 Nixon Shock 之後到歐羅成立於1999年1月1日前歐洲貨幣相對於美元的大走勢,可以把歐羅駁上馬克(DEM)或歐洲貨幣單位(XEU)。二戰後德國日漸冒起成為歐洲經濟火車頭,若果把 DEM 自1971年起的匯價(USD/DEM)和之後的歐羅匯價(USD/EUR)拼在一起,竟然也發現其(DEM和EUR)走勢兌美元也是處長期上升軌。
 
自1979年3月開始的 XEU,經過於1999年1月1日正式過渡至 EUR,其兌美元匯價波幅(以 XEU/USD 或 EUR/USD 計)主要在在 0.8000至1.6000波幅。其中 XEU/USD 和 EUR/USD 低位分別是1985年3月的0.6752和2000年10月的0.8525,至於兩者高位分別是1980年1月的1.4435和2008年4月的1.4759。倘若 XEU 作為 EUR 的前半生具參考價值,長期而言不管是 XEU 還是 EUR 兌美元似乎沒有明顯方向性。
 

歐羅前景還看德法!

 
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 USD/XEU 或 USD/EUR 匯價呢?若果以供求定律看,基於投資和外貿順差令美元或其他貨幣流入歐元區,那麼便會推高歐羅匯價。反之若歐羅因貿易逆差或其他原因令資金流出歐元區而進入美元區,那麼歐羅兌美元便會下跌。不過這兒不可能不理會各國央行作為本國貨幣莊家的角色,因為匯價太高會打擊本國出口貿易的竸爭力,太低又會輸入通脹或以較昂貴代價輸入自己所沒有的原材料或產品(如今天人民幣升值其實有利減少中國在購買原油時的成本)。所以在匯價進入某些關鍵時刻不同國家的央行會使出超級無敵手干擾本國匯價,因此匯市實在是不同國家的央行基於本身政經考慮而作出的博奕行為。故此筆者的信念是匯市短期而言是受供求的市場定律決定,長期而言則是不同國家央行的博奕或討價還價的結果,否則人民幣兌美元匯價便不會成為中美談判其中一項重要的議題。
 
鑑古知今,拉丁貨幣同盟和斯堪的納維亞貨幣聯盟失敗源於在缺乏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管束下,成員國各自為政而不負責任的財政策略最終只有令貨幣聯盟瓦解。在歐羅這同一貨幣框架內,歐洲諸國的經濟各有長短,兼且個別國家財政欠紀律,令其債務漸漸走入債台高築的絕路。執筆之時 Bloomberg 所報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及希臘的十年期國債息率分別是1.82%、0.26%、0.63%、1.47%、1.57%和8.25%。希臘及眾南歐諸國在歐洲中央行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自歐羅危機後狂印銀紙以拯救歐羅令其借貸成本大幅下午跌。雖然較早前希臘總理阿列克西斯·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誑言脫離歐羅區,但逼於脫歐後借貸成本在沒有歐洲央行及德法的支持下勢必大增,在政治現實下脫歐只成了空談。端視歐羅前景,還看德法兩岸國未來能否在政治、經濟及軍事上整合及強化其領導地位罷!
 
聲明:本文所涉及之有關財經之文章,絕粹是筆者研究之筆記,刊登於此以祈拋磚引玉吸納各方指正,目的是以文會友而非就任證券、期貨合約、衍生工具或其他投資工具買賣提供意見。文章內引用的資料及分析,筆者雖盡可能覆核,唯對其真確性和可靠性不予保證。各位人士任何證券、期貨合約、衍生工具或其他投資工具買賣均應自行判斷並承擔自身之投資風險及損失,筆者概不負責。
 
(封面圖片:Pixabay)

朱泙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