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校每天周四天的早上,上課前都要做早操,一切都是由平甩功開始,自校創辦人知秋感受到平甩功對身體的好處,經討論後,教師同意全校師生早上要做平甩功。
今年開學,依舊要在上課前做早操,差別是由全體做平甩功,到有現在可有不同選擇,學生可以選做平甩功、靜心和跑步,三選一。然而,對個別同學來說,即使有選擇,依然會產生被逼的想法,然後不願意遵從,會諸多理由反駁,甚至反抗不從,那怎麼辦?
今年第一天的早操時間,便有學生積極抵制,不做早操,老師一時不知道可以怎樣辦!硬來嗎?老師沒有這樣做;說道理嗎?老師也沒有囉囉唆唆的解釋。學習了非暴力溝通,老師選擇「聆聽」學生的需要和想法,老師聆聽學生不願意的感受,不想做早操的想法。學生說過了,老師分享本來早操是沒有選擇的,只有平甩功,後來加入了靜心,到去年再加入跑步。不多作解釋,也沒有要求學生聽從,只要希望同學理解早操的過去,自行選擇要不要做。
不管怎麼說,學生就是不願做,於是老師便問他:「既然三項不想做,那你有什麼樣早操,是願意做又對身體有益的呢?」老師嘗試提供開放的空間,給學生思考,到底他想做什麼。同時,老師也堅持要做早操的底線。你猜,學生會怎回答?
反抗大人的決定
老師分享時沒有說是誰,但我很快便猜到是誰了,因為老師的描述很符合某一類型的孩子。這類學生,對於大人的決定的事反感,常常感到被逼接受。所以,他所反抗的,不是做任何形式的早操,而是反抗大人的決定,他在爭取權力,他認為他有權決定是否接受老師的安排。所以當老師問他想做什麼早操時,他反而答不上,其實他沒有想要做的早操,他或許只是討厭被迫而矣!
做早操的原因解釋過了,歷史因由也說完了,同學的期望也聆聽了,是時候讓學生思考和選擇了,老師容許學生決定要什麼辦。當天,學生選擇什麼都不做,只是站在那裏。隔天,全班同學都選擇靜心和跑步,只餘他一人,他默默地做平甩功,或許他還是不喜歡做平甩功,但當他有權決定可以做或不做什麼,不再被迫時,他反而能表現出合作的態度。
老師願意虛心聆聽,放下要孩子聽話的想法,不把不聽話視作反抗。我欣喜老師和學生,因此事而成長。在衝突和意見分歧中,深度聆聽顯示出力量,打壓反而激起反抗的情緒。
事實上,孩子除了溫飽、遊戲和被愛的需要以外,「權力」也是一種內在而且重要的需要,或許孩子從嬰兒期開始,一齊大小事情都需要父母安排及決定。但當孩子一天一天長大時,能力一天一天增長後,孩子開始對權力感到興趣,孩子開始說不時,即是他開始在意自己的自主性,他更渴望能做決定,而不被大人左右。父母適時的放手,能讓孩子學習做決定。不過,面對選擇的自由,孩子也要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不能隨意把責任推給別人,不能再說是被逼的啊!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