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越紅隧收費廣場的綠色平台

——優化環境的創新方案

理大最新建議的綠色平台項目,位於紅磡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之上、紅磡港鐵站的西面及理大主校園的東北面,一共可以提供約43,000平方米的空間面積,除了可以作文化、休憩、體育運動及康樂設施之用,亦有助解決纏繞區內多年的空氣污濁、噪音、擠迫及往來不便的種種問題。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位處的市中心地段經歷了數十年的急速發展,觸目所及都是高樓大廈,大街小巷都是熙來攘往,但繁榮背後卻是一連串的環境問題。紅磡海底隧道的使用量高達每天120,000架次,直接影響附近區域的空氣質量,亦帶來噪音問題,對區內居民及30,000名理大師生的健康難免造成負面影響。
 
何文田、紅磡、九龍城、尖沙咀、佐敦各區其實都近在咫尺,但區與區之間因為沒有適當的道路網絡連接,卻似遠在天邊,想徒步往返並不容易,乘搭交通工具又有點費時失事。
 
連接香港理工大學與紅磡港鐵站的行人天橋負荷能力已臻飽和,每日早上和黃昏的繁忙時間,那肩摩接踵的擠迫情況,已到了令人憂慮的地步。此外,區內缺乏公共空間和休憩用地等等,都是我們要正視的問題。
 

凝聚智慧 實踐創意

 
作為一所「凝聚智慧 實踐創意」的卓越大學,理大提出一個全新概念去解決以上種種問題——在進入紅磡海底隧道前的一段道路上蓋建綠色平台。
 
建議的綠色平台位於紅磡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之上、紅磡港鐵站的西面及理大主校園的東北面,一共可以提供約43,000平方米的空間面積,除了可以作文化、休憩、體育運動及康樂設施之用,亦有助解決纏繞區內多年的空氣污濁、噪音、擠迫及往來不便的種種問題。
 

城市新貌  創造綠色空間

 
擬建的綠色平台分為三層,底層讓汽車通過,中間一層既為行人通道,亦可作為市民等候過海隧道巴士的候車區,設有空氣淨化設施,當隧巴抵站時,市民才移步往下層乘車,解決目前在馬路旁邊一面吸入廢氣,一面等候巴士的困擾。
 
綠色平台的頂層主要是綠化戶外空間,建議中的規劃更包括一個面向維多利亞港的觀景台、藝術廊、露天劇院、綜合體育設施、戶外展覽區、兒童遊玩區、人工湖畔等等,讓市民遠離城市生活的煩囂,盡情放鬆身心。
 
興建綠色平台有助改善紅磡區的空氣素質、擠迫及噪音問題。(香港理工大學提供)
興建綠色平台有助改善紅磡區的空氣素質、擠迫及噪音問題。(香港理工大學提供)
 

往來通達 省時方便

 
綠色平台的整體規劃包括提供連接何文田、紅磡、尖沙咀、佐敦和海傍的行人通道及單車徑,方便市民徒步或者踩踏單車往來各區,快捷輕鬆,既促進健康生活,亦縮減社區之間的距離,提升睦鄰關係。
 

優化環境  推動持續發展

 
理大的教授因應這個創新項目,進行了多項學術研究,包括綠色平台對行人流通、廢氣排放以及地區聲浪的影響。根據相關研究,採用靜電集塵器及催化淨氣技術等,均有效過濾及潔淨廢氣,估計三至四成污染物可被淨化。亦有教授就增加生物質能和綠化帶進行研究,以探討其減少熱島效應的作用。
 
環保資源的應用亦是教授們研究的課題,他們希望可以有效地利用再生能源如光伏特電池、風力、太陽能;循環再用經處理的洗盥污水以及環保玻璃等等。
 
綠色平台肯定對鄰近地區居民的健康帶來正面影響,醫療及社會科學院的教授正展開一項研究,評估綠色平台對市民健康和日常生活影響的程度;建築及房地產學系的教授則研究綠色平台對區內物業市道的影響。
 

群策群力  落實推行

 
綠色平台的構思最近更獲得由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及環保建築專業議會合辦的2014年環保建築大獎的優異獎(研究及規劃類別)。
 
這是一個屬於社區的創新項目,理大現正就綠色平台展開一連串推廣及諮詢活動,與社區人士和不同持份者分享該計劃背後的理念,並收集他們的意見。在我們接觸到的社區及專業團體,政府以及地區人士,都對這個項目表示欣賞和支持。
 
理大計劃於今年年底將收集的意見總結起來,然後將建議遞交政府考慮,希望這個創新方案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並盡快得以落實,造福社會。
 

唐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