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現新冠肺炎的案例後,樓市曾一度備受衝擊。睇樓活動因買賣雙方都害怕被感染而幾近停頓,成交異常淡靜。在這種市況下,一些急於套現的業主,唯有削價求售。一時間,傳媒上出現的都是低價成交的案例,不是賺少了,就是連本錢也沒法收回。市場氣氛明顯趨向悲觀。不少評論員因而修正了原先對樓市的預測,把預期的跌幅加大。有悲觀的意見認為,光是疫情因素,已足以令樓價下趺10%至15%。若加上經濟因而受創的後遺症,樓價有機會因這一役,下跌20%至30%。樓市可能從此進入熊市。
我的意見沒有這麼悲觀。我基本上亦認為:樓市在社會撕裂與病毒襲港的形勢下,理應出現向下調整,只是調整的幅度不會這麼大,速度不會這麼急。在二手市場盤源不足的情況下,樓價應很快會找到支持位置,恐懼的情緒不似會蔓延。
據我從前線地產經紀收到的訊息,傳媒上的低價成交案例,大部分都是真的;但這些都是個別的成交,並不代表所有的成交都有這麼大的跌幅。所以,將來等較為全面的統計數字出來的時候,這些較為極端的成交就會被扯平。以差餉物業估價署提供的住宅樓價指數為例,他們是以一個月的成交為基礎的,不會只揀某一天,某一宗超平的成交為基礎。我敢十分肯定地說,用這個指數顯示出來的跌幅,在今年頭兩個月,一定不會超過10%,很可能連5%也沒有。因為有些傳媒上出現的所謂大跌案例,其跌幅只是以成交價與最初叫價相比,而業主的最初叫價往往是偏高的。所以,真正的市場整體表現,遠遠沒有這麼誇張。
疫情威脅未足以打消買家意欲
現實的情況是:那些願意在價格上作調整的賣盤都不難找到買家,所以在過去一個星期,成交量突然倍增,反映市場上依然不乏有購買力的買家,而疫情的威脅亦未足以打消他們的購買意欲。
另一方面,願意減價的賣盤,都買少見少,左揀右揀,猶豫不決的買家,已開始意識到,餘下來的盤源已不及之前的那批「筍」,若不早作決定,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更高。據前線的同事預測,樓市極有可能在2月底之前找到支持位,只要疫情不擴大,樓價應該會迅速反彈。
上周,一手市場雖然沒有新盤推出,但貨尾盤卻逐有成交,而且分布得很廣,港島、九龍、新界皆有成交,而且大小單位都有人問津。地產商聞到味道後,相信會有更大的信心,在3月份開售新盤。所以我預測,一手市場亦很快會活躍起來。
香港的樓市,自去年中開始,已因社會問題而轉靜,至今年初,又遇到新冠肺炎,購買意欲一再受到遏抑,所以累積的需求應有不少,現時正蓄勢待發。一旦疫情過去,小陽春一定會出現。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