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於付出多一點 開荒精神迎挑戰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專訪(下)

這需要同學們多學習,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積極裝備自己,以開放的態度考慮眼前的機會,並勇於發掘其他潛在的可能。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Prof. Leonard Cheng) 197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經濟學)一級榮譽成績,之後到美國深造,獲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UC Berkeley)頒發經濟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任教12年。1992年,勇於嘗試新挑戰的鄭教授回到香港,加入香港科技大學,成為創校成員之一,其後歷任商學院經濟系系主任、哲學博士及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副院長及院長等職。2013年9月鄭教授再次迎接新挑戰,出任香港嶺南大學校長,肩負推行博雅教育的重任。

然而,有部分教育工作者認為博雅教育並非萬能,甚至有批評指博雅教育在專業和深度上可能比不上專科教育,可是鄭教授卻肯定博雅教育的價值和其必要性。他解釋道,對於同學個人自身發展而言,博雅教育「能夠豐富同學的知識,因為他們不只是懂得一個範疇的學識,而是多元化的。」其次,對於僱主而言,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創意、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有團隊合作精神、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僱員,將會更受歡逝。鄭教授相信博雅教育正好可以培養同學這些方面的能力,有助他們將來事業的發展。

憑使命感為科大開荒  廢寢忘餐兼顧研究與校政

1992年,鄭教授在美國已經是擁有終身教席的副教授,過着相對安逸、平穩的生活。在一次機緣下,他應友人的邀請參觀當時剛剛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學,當他看到當時香港相對落後的高等教育環境,鄭教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同年,在友人的游說下,鄭教授毅然接受新的挑戰,答應加入這家極具潛力的「創業型大學」,決心協助提升香港高等教育水平。當時擔任科大經濟系教授的鄭國漢,一心以為回港可以專心學術研究大展拳腳,但礙於系裏當時只有五名教職員,行政工作也因此堆積如山。鄭教授決心「捲起衣袖」,額外付出自己的私人時間處理行政工作,後來他更要兼任副院長和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的工作。在科大的頭五年,他每天只能睡大約六個小時,往往要工作到凌晨一點,第二天早上六、七點又再開始工作。他回憶時算了一算,當時原來一周平均要工作八、九十個小時,差不多等於兩份全職工作。他苦笑沒甚麼時間陪伴家人,更受到子女和太太的埋怨,全憑「開荒牛」的「創業家」心態積極工作下去。

推動鄭教授努力不懈工作的還來自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哪怕是再冗長的會議、再多堆積如山的文檔,都擋不住鄭教授希望做出成就的一腔熱誠。這一切一切原來是源於一次他坐的士往科大面試時和司機的對話——當時司機問他「科大有本科學位課程嗎?」這讓他十分詫異,也意識到科大的問題是缺乏認受性,儘管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一心想將科大打造成為亞洲的一流大學,但現實中市民卻不知道科大有沒有資格和能力提供學士學位。這激發了秉持「永不言棄」信念的鄭教授更強烈的使命感和工作動力,他自信滿滿地說道,「別人認為你是不行的,你就更加要證明給別人知道,你是行的。」

除此之外,科大還在高等教育制度創新上發揮了重要影響力。鑑於當時香港學界普遍採用英式制度,年輕教員升遷不易,院校師資力量難有保障,科大進行制度上的改革,在職稱方面改用美式制度。原來的教授還是教授,薪酬低一點的就改稱副教授,下面的就成為助理教授,學者有六到八年時間爭取「終身教席」(tenure),拿不到終身教席的,就要被淘汰。從一開始,就從制度上奠定了科大高素質的師資,大大提升了科大的競爭力。開創先河的制度成功後,港大、中大都相繼採用,從始就改變了香港整個高等教育的生態。

引領高等教育制度創新新 金融危機和任志剛筆戰  科大聲名鵲起

除了改善校內制度外,鄭教授再主動出擊「多做一點」——和幾位有心有力的教授合作,每星期在報章專欄“烹鮮集”發表經濟分析文章,令外界有更多機會認識科大,提升學校知名度。默默耕耘了好些日子,到九七年金融危機,時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對付炒賣港元的炒家的手段和科大商學院的經濟系和金融系教授意見相左:教授們透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和分析,認為加息反令炒家有機可乘獲利,認為解決之道應在穩定市場信心,大膽向當局提出反建議。於是雙方針鋒相對,展開連場筆戰。後來金管局推行「任八招」,實際上就是吸納了科大教授們的建議,證明了科大教授的分析正確,令科大商學院的經濟系和金融系聲名大噪。

出任嶺大校長  推動「博雅教育」

2013年,鄭教授再次擁抱新挑戰——出任嶺南大學校長,與科大的研究型大學目標不一樣,嶺大是以博雅教育為主的。他認為國際著名的博雅學院最重視的始終是本科教育,因為本科可以為學生打下寬厚的根基、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慎思明辨的能力及與眾不同的創意,令他們日後在讀研究院時更得心應手。因考慮到大部分學生都不是攻讀研究院的,鄭教授在嶺大推行博雅教育時也加入了一定的專業元素,希望同學可以及早計劃職業路線,爭取實習的機會。「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最原始的名字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人教育」),必修課程涵蓋理科、文科、社會科學,並不局限於文科;

「博雅教育」不僅是「通識教育」,因為它是透過小班教育和課外活動的方式,着重培養學生的思考及語言能力;

小班教學可讓同學和老師有更多機會雙向交流、答問和討論,有利於訓練學生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培育學生多方面發展。嶺大規定學生要參與德、智、體、群、美相關的課外活動,加上校園住宿和根據與修讀學術科程相關的社會服務研習,深化學習成果,培養同學全人發展與關懷社會的心。

綜合上述幾個元素,鄭教授希望嶺大能培育出高品質、對社會有責任感的「通才」,可以和不同的「專才」一起工作,共同貢獻社會。

鄭教授對年輕知識分子的寄語

鄭教授提醒年輕人要重視培養語文能力,包括書寫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兩文三語),以及待人接物的技巧。他舉例說自己做校長最花時間處理的就是人和人之間和人與制度的矛盾,就算學校本身有良好的制度,也必需有把合適的僱員投放到關鍵的崗位上去,才能使之有效地運作。

此外,同學應該培養自己的興趣,愈有興趣的事情,做起來就會愈開心。例如當年在科大創校時鄭教授曾一星期工作八、九十小時也不覺累,即使連週末都不休息,不就是因為學術研究是自己真正的興趣,建立院系是明確的目標,所以就算是廢寢忘餐也在所不惜。鄭教授即使在百忙之中,仍然堅持與合作者合寫了《競爭政策與企業監管》和《港口設施及貨櫃處理服務》兩本著作,他的毅力真是令人敬佩。

鄭教授在嶺南大學2014年的開學禮中致辭中,寄語同學要找尋夢想、為夢想努力:「請同學問自己兩個問題:為甚麼要進大學?如何找到自己的夢想?」問題背後是語重心長的叮嚀囑咐:讓同學思考一下自己進入大學的目標,在學習、織夢黃金時期的大學四年期間鼓起勇氣和決心,朝着目標而努力。除了訂立在大學期間的短期目標,也應該勇於找尋自己的人生志向,追求自己的夢想。這需要同學們多學習,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積極裝備自己,以開放的態度考慮眼前的機會,並勇於發掘其他潛在的可能。

假如回到18歲,鄭教授會給自己的金玉良言是自己非常相信的座右銘:「敬業樂群」。他認為我們不論從事甚麼行業、任職於甚麼機構,都要敬業,即是尊重自己的本業;樂群,就是在緊守原則的情況下,盡量與人為善、融洽相處。

羽一與鄭教授合影(受訪者提供)
羽一與鄭教授合影(受訪者提供)

嘉賓介紹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Prof. Leonard Cheng)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後獲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頒發經濟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大學經濟系,回港後,先後出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系主任及商學院院長。2013年獲委任為嶺南大學校長。

鄭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應用博弈論、市場結構分析、貨幣危機、國際貿易與投資、科技創新與模仿及外商在華直接投資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等。他曾於多份著名的經濟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並擔任《國際經濟學報》(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及《太平洋經濟評論》(Pacific Economic Review)的副編輯。

他多年來熱心服務社會,曾擔任不少本地及區域機構的顧問,包括出任廣播事務管理局(後來合併入通訊事務管理局)、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成員、證監會非執行董事和證監會投資者教育中心主席。現為競爭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及政治委任制度官員薪津獨立委員會委員。

凌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