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雄:青蔥物語

成長路儘管彎彎曲曲,這位56歲的局長,卻已蛻變成今日的楊潤雄,走一條自己揀的路;那些年的青葱物語,沒有年年考第一,卻貼地又勵志。

如果成長是一種蛻變,眼前的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變化可真夠大。

在可以體罰的年代,仍是小學生的他,很多時因為「口多多」,小息要排隊接受訓導主任訓示和打手板;就是每星期寫一篇毛筆字,也常常因為寫得不好而被罰抄。

自謙不算特別聰明,卻總比別人勤力。

由屋邨小學,到中學考上九龍華仁書院,父母曾期望他讀醫科,那些年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卻選擇攻讀社會科學系:「既然不知自己想做甚麼工作,不如揀一條闊一點的路」。畢業後做了七年會計工作,他不諱言,考了兩次政務主任才獲取錄。

成長路儘管彎彎曲曲,這位56歲的局長,卻已蛻變成今日的楊潤雄,走一條自己揀的路;那些年的青葱物語,沒有年年考第一,卻貼地又勵志。

非典型多口學生

「小學生涯印象最深刻是被人打,不是被同學打,而是被老師每個人都有自己長處,有人讀打。」

少年楊潤雄不算特別頑皮但較為多口,在仍然可以體罰的年代首當其衝。「不應說話時卻說話,總忍不住太多口,而被罰打手板。」試過記過又試過見家長,只是這個小學時代的非典型多口學生,卻總有本事令老師心有千結。「我很小的時候,已很自覺一定要努力讀書,現在回想,並非叻過其他同學,而是放很多時間去讀書。」自謙不算特別聰明,卻總比別人勤力,老師嘛,對多口但成績好的學生,難免又愛又恨。

幼時多口常被打手板

小學成績標青,中學考進九龍華仁書院。「升中後,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原來不是好叻」,楊潤雄笑着說。可幸母校很自由,讓他知道天外有天,多元化的課外活動,也教他學懂人人都可以好叻:「每個人都有自己長處,有人讀書叻、有人打波叻、有人搞活動叻,有人就擅長做領袖,就如社會上不同人有不同長處。」

都說求學不是求分數,但在香港成長,人人都「身經百戰」。那些年未有中學文憑試(DSE),中五會考之後是中七高級程度會考,同樣「一生都在考試」的楊潤雄,直言那些年考試壓力不小,畢竟公開試成績某程度影響如何走前面的路,幸在同學之間互相支持,學習氣氛濃厚又友善:「我好好彩,同學之間好齊心,希望可以一齊讀上去,所以會互相幫助……那時又不流行補習,我唔識你識,就你教我;你唔識我識,就我教你。」這樣的同窗之情,難能可貴。

放榜前夕談天減壓

今年DSE早前放榜,有人歡喜有人愁,儘管年代不同,面對放榜結果的心情卻沒有兩樣。「前一晚通街走,找朋友談天減壓,分散自己注意力,捱到第二日就去取成績。」有人說公開試總是成績論英雄,汰弱留強在所難免。他憶述舊制度是中五篩選一次、中七又篩選一次,純用成績計,他的年代大學生人數少;現今在學篩選少了,多了人入大學,但如果工作崗位沒有增加,在職場仍會作出篩選,換言之壓力猶在。

那麼面對重重關卡,如何是好?

「讀書上到大學,出路固然比較穩定,但不少我的中學、小學同學,行不同的路,好多同學在自己揀的範疇上發展不錯,有些甚至規劃得宜,很早已退休,正享受人生。」在他眼中,「讀上去」是一條路,選擇去闖去做生意是另一條路,條條大路通羅馬。「公開試成績有決定性,影響你揀的路和方向,但是否成功,非單看成績,以前是如此,現在也如此;反而是看你找不找到自己的路,有否盡心盡力,以及是否把握機遇發揮所長,當然外圍大環境會有影響,但個人的努力仍然很重要。」

考試既不是一試定生死,也不全然沒有參考價值。「成績代表你某年某月某日在一些事上的表現,成績好與壞,對前途有影響,但非決定你的未來;可能你因而行了第二條路,但一樣會成功。是否成功,視乎你行這條路時,是否付出努力,這肯定更重要。」

今年DSE早前放榜,有人歡喜有人愁,儘管年代不同,面對放榜結果的心情卻沒有兩樣。(楊潤雄Facebook)
今年DSE早前放榜,有人歡喜有人愁,儘管年代不同,面對放榜結果的心情卻沒有兩樣。(楊潤雄Facebook)

「選擇容許有更多選擇的路」

教育局近年大力推動生涯規劃教育,作為過來人,他認為這對年輕人尤其重要。「人生之中要做好多選擇,不知怎樣揀,我大學選科也遇到同樣問題,好多選擇但不懂選擇,我的選擇就是容許我將來有更多選擇的科目,所以我(大學)揀社會科學……既然不知自己想做什麼工作,不如揀一條闊一點的路。」

就如他,父母曾期望他讀醫科,但對於讀理科的他,志趣似乎並不在此:「讀生物課試過要篤手指驗血,但篤極都篤不出血,好大力篤,落到去(手指)就變得好細力,自我保護系統太強。」他說,「(生涯規劃)套用在我身上,早一點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會早一點作出抉擇。」

人生大抵沒有如果,問他若果時光倒流30十年,他會如何選擇?

口若懸河的局長沉思一陣說,可能仍會選擇同一條路。「(會計)對我的思考和分析,有一定幫助,自己過去亦受過會計訓練,邏輯性比較強,這與中學時讀數也有關係。」大學畢業後,他分別在香港及澳洲擔任專業會計工作。

投考政務官要take2

「那時在澳洲一間中型的工廠做會計,負責公司整盤數,又兼做行政工作,幾年下來,覺得也差不多,可做的基本上已完成。」在墨爾本時,楊潤雄曾嘗試融入當地生活,但他直言,華人在彼邦,發展空間始終有限,加上文化差異,那時剛好遇上港府在澳洲招聘政務官(AO),抱着儘管一試的心態,結果成功。原來,他的AO路並非一帆風順,這是他第二次投考:「大學畢業後考過一次,筆試後連面試的機會都無。」

探訪幼稚園,為小朋友說故事玩遊戲。

他總結經驗,認為做了幾年工作,人成熟了,投考時的心態也比以前輕鬆,揮灑自如的表現,讓他把握了這個加入政府的機會。人生走了一圈,誰敢說這是太遲?去年5月探訪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向他送上手繪圖畫留念。

政務主任需按時調職,做過不同崗位的他,自言最愛擔任民政專員做地區工作,因為可直接感受到市民的需要,得到直接的反應,滿足感較大:「做民政專員時,剛好是沙士期間,搞地區清潔工作,見證一條街由污糟到乾淨,見到的,是好實際的改變。」只是一路走來,順流好逆流好,隨遇而安就好。他說:「工作上好多巧合,亦好多機遇,讀完書大學畢業搵好多工,但得一份工請我,那不用諗就做吧;到我想回來香港發展,又剛好遇上政府請人,順理成章就去見。」

就是由政務主任到成為問責官員、由副局長到成為局長,他說最初都有點猶豫,但想着,機遇來了就努力把握,接受挑戰吧,心反而寬了:「教育有好多敏感議題,感受壓力好大,唯有調節自己心態。」只有認清事件的本質,面對攻擊也就能處之泰然。為減壓,他說工作再忙都堅持一星期做一次運動,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家人的支持。

現今社會不穩定因素多

港府早前推出「與司局長同行」,楊潤雄是參與的局長之一,與年輕人近距離接觸,他說最大感受是今日的年輕人視野更闊,比他成長一代更叻更成熟。「以前社會比較簡單,讀完書外出工作,發展好直線;現在選擇多了,社會又轉得很快,他們必須能夠接受挑戰和學習,方可在人生中繼續前行,資訊多但面對不穩定因素更多,競爭更大。」

生涯規劃,大抵便是這樣應運而生。「興趣在哪?喜歡數字還是一見數字就害怕?市場上有不同工種有不同的選擇,會否特定工種需要某種性格?做市場推廣,性格內向適合嗎?你是否喜歡和不同人交談,向人介紹新產品?」一連串的提問後,局長說最後是長遠的規劃,直言「不是要決定未來幾十年怎樣走,而是過程中可考慮的選擇有很多。」生涯規劃,至少可以幫助一些人早一點知道如何選擇。

至於在2005年已推出的「商校合作計劃」,目的是推動學校與社會不同界別的合作,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放眼世界,讓他們為投身職場做準備。他認為有關計劃可與生涯規劃相輔相成。

面對環境轉變,楊潤雄認為大灣區是國家未來的發展策略,包括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是一個大機遇;若要嘗試行這條路,先要熟習環境,抱持開放態度多了解和交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大可在大灣區利用新科技發揮出來。」要把握機遇,認為學校可以多舉辦交流活動,例如配對姐妹學校,讓兩地學生作長遠的接觸;或舉辦交流團,參觀科技創意基地,讓學生親身體驗,加深了解。

港府早前推出「與司局長同行」,楊潤雄是參與的局長之一,與年輕人近距離接觸。(楊潤雄Facebook)
港府早前推出「與司局長同行」,楊潤雄是參與的局長之一,與年輕人近距離接觸。(楊潤雄Facebook)

政府政策馬會填補空間

對於馬會策劃及捐助的「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CLAP for Youth@JC)這個全港首個結合跨界別力量,全面協助15-21歲青年探索多元出路的項目,楊潤雄讚揚構思很到位:「針對200間學校,幫老師去了解,去做培訓和調查,令學生多機會接觸不同行業和了解未來的工作環境……很實在地幫學校推行適合自己學生的生涯規劃活動,做了好多資料庫。」他打趣謂正因資料庫實在很有用,教育局亦「見獵心喜」,放在網頁上推廣給學校,形容「這是馬會一直以來服務社會的宗旨」,是很有用的資源分享。

另外,「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於2016啟動後,現已進入第二階段。這是全港首個、專為於主流學校就讀的自閉症學童及其家長而設的全方位支援項目,楊潤雄特別多謝馬會幫助年輕人,又支援香港的教育,特別在個別範疇上,例如針對自閉症學生,發展方法協助他們和家長,十分難得:「政府在大環境上提供資源,也有賴馬會填補空間,找來學者整合方案,在學校試行成功之後推廣開去,這正好配合政府推行的政策工作。」

令狐冲與黃蓉

金庸的武俠小說,是不少人的成長「伴侶」,楊潤雄也不例外。中學時期已看畢金庸的全部小說,他說最愛的角色,是《笑傲江湖》的令狐冲,理由很簡單:「瀟灑有型武功高強,還有一套天下無敵的劍法,令人嚮往」。但其實最吸引的是什麼地方?「喜歡他重感情,幾人性化。」他說吸引人的小說,都能反映人性,而小說的魅力是讓人代入角色,但又不完全是你的經歷。

女主角方面,則最喜歡黃蓉,愛她既聰明又貌美,過程中經歷成長,充滿你我他的影子。「最初好偏激,可能因為父親是黃藥師,一開始不依禮教,只關心個人喜好,無社會觀念,喜歡怎做就怎做,但認識郭靖之後,受影響作出改變,開始識得分對錯好壞。」他說:「這正是成長的歷程。」

原刊於香港賽馬會《駿步人生》第26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