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因報告書──都是咎由自取嗎?

成長教育經常面對兩難抉擇——寵壞了的孩子固然不少,但四肢貼上種種教條、腦袋蓋上重重封印的青春比比皆是。怎樣釋放他們的才華,璀璨地成全他們的個性,是教育界永遠的迷思。

一個亂世文人的小故事,羅貫中以沉痛的結局警示後人:原來「恃才放曠」是立身處世,尤其是廁身「熱廚房」(註1)的大忌──楊修之死與人無尤,錯,就錯在他自己!

這是傳統修身之道的着眼點,不過以楊修的故事作為語文教材,除了理解《三國演義》要演說的「義理」,不妨以個性發展和人際關係的角度檢視他的所作所為,反思「恃才放曠」的判斷是否公允、「放曠」又是否十惡不赦的罪行。

英才夭折的悲劇

〈楊修之死〉(註2)以層遞法敘述他多次觸犯曹操的忌諱,以致曹操「甚忌之」、「心惡之」、「愈惡之」、「大怒」……終於以「惑亂軍心」之罪將他斬首示眾。由此觀之,以羅貫中為代表的傳統倫理觀念認定楊修那些行為都是自陷於死罪的原因,程度的遞進,更說明他的任性每況愈下。

不過,如果我們細讀原文,會發覺楊修初犯的過失可算是人之常情,其可批評之處亦非「恃才放曠」所能概括。假如他身處的時代不是三國的亂世,遇上的上司不是奸險的曹操,只需略加提點,那慘痛的遭遇可能變成毛遂(註3)、馮諼(註4)的禮遇,故事的結局有雲泥之別。

羅貫中筆下的楊修在智謀上能窺人之臟腑,但情意上卻不懂鑑貌辨色,觀人於微,在危機四伏的末代政壇裏充滿自信但欠缺自省能力,結果梟首轅門,給後人留下許多欷歔的教訓。

事件一:曹操在門上寫個「活」字,給他猜中,馬上付諸行動,改造牆圍,把門的闊度修窄了。「操大喜,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操雖稱美,心甚忌之。』」開宗名義確立了兩個主角的性情差異和處世的基本模式──楊修知無不言,而且一意孤行;曹操則韜藏詭詐,居心叵測。

事件二:楊修食髓知味,取巧地強解「一合酥」為「一人一口酥」,急不及待與眾人分享,一件不留。與「事件一」比較,把大門修窄是揣摩上意完成任務;把酥餅吃光而且語出輕浮,是變本加厲的冒犯和掠奪。楊修甜在嘴裏,喜上眉梢,可惜目中無人,看不見曹操笑容裏藏着的鍘刀。

事件三:曹操製造「夢中殺人」的懸案,提高自己睡眠的安全指數。楊修在犧牲者的葬禮說出真相,有點像果敢地揭穿暴政謊言的吹哨者,或者天真地識破皇帝新衣的小朋友。儘管不知死活,畢竟是「楊修七件事」當中最為現代人欣賞的。

事件四、五、六,因為曹植欣賞楊修的才華,他不惜挺身而出,介入宮廷鬥爭。不幸遇上智謀相若的對手吳質,後來以作弊的方式協助曹植爭寵,終於功敗垂成。就私交而言,因為楊修不知天高地厚,為報知遇之恩,有始有終,頗見手足之情;此外更有分析認為曹操已選定曹丕為繼承人,必須剪除曹植的羽翼,免生枝節。如此說來,人脈關係與位處政治風眼是殺機所在,或與放曠無關。現代讀者應就楊修介入他人家庭糾紛及擬定「答教」作弊兩事,引為鑑戒。

事件七:楊修以「雞肋」的口令憑直覺和聯想猜透曹操心中的進退抉擇。可是他的作風依然故我──掌握了人所不知的機密不吐不快,並立即行動,以一呼百應的影響亢奮自豪。行軍進退關乎生死,撤兵是力有不逮和尊嚴掃地的尷尬象徵,知情者竟然不知死活,以高調的行動張揚開去,令軍士無心戀戰,陷於敗陣的邊緣。洩露軍事機密理應處以極刑以儆效尤,縱使楊修沒有前科亦難逃此劫。曹操以延時效應等待一個大義凜然的藉口去掉這顆眼中釘,既可減卻曹植的猜忌怨懟,又對知情者造成震懾效果。這種戒急用忍、心思縝密的能耐,豈是一個寵壞了的公子哥兒所能望其項背!

擺脫「熱廚房」的思維

以「恃才放曠」作為楊修的死因裁決,是針對古代知識分子事業環境的忠告。政局變化波譎雲詭,官場的潛規則層巒疊嶂,稍一不慎跌個粉身碎骨,甚至株連族裔。所謂「戒慎恐懼」除了道德涵養,更有政壇上出生入死、誠惶誠恐的意義。在傳統的威權政治格局下,蓋世才華不可恃,萬事僅以尊卑為綱紀,而且事有晦明緩急,難以徑情直遂。何況伴君如伴虎,這樣的事業環境危機四伏,韓非子的〈說難〉(註5)條分縷析,令人不寒而慄。

古代的啟蒙教育以倫理規範為首要考慮,主張「勤有功,戲無益」,以「年少老成」的催熟效果為上乘,順理成章就有「恃才放曠」的忌諱,形成閉固性和權威性的人格(註6)。然而一個開明的社會,或者庶民的常態生活,豈能日夜以綱紀束縛思維,時刻以規矩套住手腳?

成長教育經常面對兩難抉擇──寵壞了的孩子固然不少,但四肢貼上種種教條、腦袋蓋上重重封印的青春比比皆是。怎樣釋放他們的才華,璀璨地成全他們的個性,是教育界永遠的迷思。

至於造就英才,減輕成長的代價,就要看掌權者給他們一個怎樣的職場了。

註:

1.「熱廚房」

2.〈楊修之死〉

3. 毛遂

4. 馮諼

5.《韓非子・說難》

6. 金耀基,《中國傳統社會》:閉固性人格和權威性人格

許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