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松:90後世代與新經濟時期的發展機遇

歷史上,香港一直在新中國的經濟發展中佔有獨特的位置。
編按:梁錦松於2015年4月9日到城大演講,本社將其英語演辭翻譯為中文,以下為翻譯全文。
各位先生女士:
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90後世代與新經濟時期的發展機遇」。我在早前曾講過,我們社會要提供更多機會讓年青人上樓、上流和上位,這次的題目,可以說是那次發言的延續。

「香港往何處去?」

在近幾個月,不只是年輕人,有很多不同年齡和不同背景的人士,都不約而同地問我:「香港的未來會如何?」很多人都跟我表示,愈來愈對香港的走向感到疑惑。他們所列舉的理由,很多都是成立的:其中一樣就是,香港在政治改革的路好像愈來愈不明朗;而拒絕南來遊客、零售業低迷等,令經濟好像又回到2003年非典爆發的時期。
我非常希望這些現象會隨着時間而消失。我認爲大部分香港人都希望行政長官有普選。我個人的看法是希望用循序漸進、整個社會均衡參與的方式去達成這個目標。如果立法會能通過立法程序,對我來説將是件非常可喜的事。
另一方面,因反對「水貨」貿易而出現的種種針對內地遊客的不文明行為,縱使說詞動聽,但仍然是絕不可接受的——儘管這只是很少數人的行為,但帶來的效果卻不容忽視。易地而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行為不會獲大眾所接納。一段時間之後,我相信香港人的集體智慧,將可以找到方法維持香港的世界自由貿易港的地位同時將對人們日常生活的的影響降到最低。
在我進入下一部分前,我希望非常清楚的表明:我完全反對香港獨立這個偽命題,這與香港的歷史及現實是相違背的。我由衷希望,我們可以與內地人士有更多的交流,以更明白他們的想法、道德觀及文化。我相信,我們與內地同胞之間的存在的想法的分歧差異,是將是可以消除的。

香港長遠國際競爭力

我前面所說的都是短期的事項,在目前更重大而長遠的,是香港的競爭力,或更準確地說,是日益下跌的競爭力。我們幾乎每一天都會聽到很多傳言及數據,說鄰近的主要城市(例如新加坡、上海及深圳)都在顯著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些城市都有清楚的發展策略、有效的管治、以及可預見的經濟增長;毋庸置疑的,他們在削弱香港的光環。在這個環境下,「香港往何處去」成了必須要解答的問題。我們正往哪裏走?香港經濟的未來還有什麼優勢?
因此我必須將關注放回香港競爭力的問題上。這個問題對於香港經濟的前景的重要性,相信不用多說。因此,我今天的主題是「香港經濟前景」。當我們坦然面對正在轉弱的競爭力,重新建立高效而傑出的典範,不單是90後,我們每一個發奮向前的「打工仔」,都可以有更多的工作機會。
在討論香港經濟競爭力時,我想先由李克強總理的的「政府工作報告」談起。他在當中談到了香港與澳門發展的三大所需:首先,提倡與內地在各個方面有更多的交流及合作;第二,在中國改革開放及現代化中擔起特別的位置;三,持續地提升兩地各自的競爭力。我認為,這是在國家層面來看,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必須具備的要素。

香港與內地交流及合作

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一向全面而頻繁,然而當中所涉層面及深度卻有一定發展空間。合作不應只在經濟層面,政治及文化層面也可有更多合作。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支持「一國兩制」,並鼓勵及支持特區政府按照基本法落實普選。這對香港十分重要,也與內地政治改革有關。
香港市民應跟隨國家在歷史、政治及文化的發展。我們要明白到香港政治改革的難度,以及對中央政府對港澳事務管治框架的重要影響。我們應支持並參與政制改革,循序漸進地推進香港的民主發展,以達至均衡參與及有效管治的雙重目標。

香港在中國發展中的獨特地位

歷史上,香港一直在新中國的經濟發展中佔有獨特的位置。在70年代改革開放以前,由於西方對中國的封鎖和國內的相對封閉的心態,我們成為了中國對外的最重要窗口,在外貿、航運、金融及科技轉移等,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之後的30年,這個位置一直得以維持。到90年代末,我們的資本市場更成為了內地企業主要的融資平台。
在新世紀到來後,香港漸漸成為中國與外地雙向投資的重要平台,在中國邁向國際化中,提供了資本、技能、技移轉移及交易等先決事項。同時,內地的發展亦為香港帶來顯著的好處。
香港法律環境相對健全,而自由公平的市場環境、多元化包容的的社會、主動創新及勤奮的香港人民,都是我們成長及繁榮的主要動力。過往,這些要素令我們得以為祖國擔任獨特的位置。我相信未來仍會是如此。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