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香港在國際舞台上,繼續展現精彩而又多元的特質?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和蜚聲文化(Friday Culture)周一(31日)舉辦「新世代國際傳播高端論壇」,邀請海內外商界領袖、專家及學者的分享意見。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召集人、特區前行政長官梁振英以「香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使命和角色」為題作專題演講。
香港有獨一無二能力,向全球分享中國故事
梁振英表示,對於國際投資者來說,中國是一個獨特的市場,很多公司渴望進入這個市場,中國故事不只是關乎政治,跨國公司對中國其實很感興趣。
他說,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全球第二大而且是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例如電動車企業特斯拉(Tesla)投資上海,不僅電動車,氫能汽車也開始了合作項目。從美國到日本,所有人都期待中國故事,不僅是政治爭拗。
梁振英說,此際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智慧的建議,「不久前,我造訪了內地多個城市,發現很多的機遇,例如青島就有許多外國企業,也是龐大的製造業中心,另外,長三角、大西南、大灣區都有着巨大的機遇」。
「中國正在向其他國家打開大門,但很多外國傳媒報道中國只關注政治,他們設計好『議程』,新冠疫情反令政客有更多談資抺黑中國」。
他指出,上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與西方國家打交道,香港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後,香港也是中國沿海重要經濟城市和投資的來源地。外國人對香港有許多片面化的認知;香港有獨一無二的能力,向全球分享中國故事,讓國際傳媒了解真實的中國。
梁振英最後指出,香港人希望「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香港可以向世界講更多的中國故事。
香港應加快與內地融合,融入中國發展大勢
浸會大學前協理副校長楊志剛通過視像發表講話,他指出,中國是最多人研究的國家,也是最被人誤解的國家。香港的多樣性是香港力量的泉源,香港講中國故事的能力,比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強。
在論壇中,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Allan Zeman)指出,香港是多元化的城市,有不同的面貌。今天中國愈變愈強,香港也不斷重新定義自己。「如果你喜歡賭錢,一定要押注香港。美國商會說要『離開香港』,可是他們真的會『離開』嗎?『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先生提出的偉大政策,如果我們堅持『一國兩制』,香港將會愈來愈好」。
他認為,香港融入中國的發展大勢,應該感到幸運。然而,「香港必須要解決住房貴的問題,確保人人都有房子住,這是重中之重,不是做公關或其他問題」。他強調,中國是世界一個重要的力量,而且不是負面的,她的體制是奏效的,因此才令美國「擔心」──金錢通過IPO進入中國了,香港IPO居全球第二了!
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則指出,1997年前英國人不會讓香港有「顏色」,其實是北京讓香港擁有不同的顔色。有些人為了堅持某種「顏色」,不惜用暴力讓經濟停滯下來。「其實香港有的是多樣性的文化,我在香港土生土長,從未見過2019年這樣的暴力。1997年以後,香港要加大與內地的融合,我們是服務行業為主的經濟,必須要正視與中國內地的關係,因為機遇在那裏,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他同意,房屋問題的確很重要,「董建華先生當特首時,曾提出『八萬五』的房屋計劃,但很可惜後來沒有堅持下去,我不同意香港土地不足,供應不足完全是政治的原因,不是經濟的問題,主要是反對派的阻攔,不讓政府得分,我認為這是悲哀的騙術」。
著名英國導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透過視訊參與討論,他說:「我們正在製作一齣關於2019年香港的紀錄片,當時的示威很暴力。香港其實不是黃色或藍色的,事實上是被西方傳媒曲解了,我們希望在電影中呈現不同的視角,讓觀眾了解這一事件。我看到很多的暴力,但『黃色』的一方更多利用傳媒,用得更好,他們將香港的故事,變成了『零和遊戲』──要麼你就反對政府,否則便是『不愛香港』」。他坦言,香港政府說自己的故事並不高明──年輕人買不起房子、貧富懸殊很厲害、工作只有少數行業很典型,例如金融、股票,還有許多露宿者,香港政府必須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說好自己的故事。
中美應互相尊重,分享文化非競爭
他說,美國2019年來「拯救」香港,讓許多年輕人還未想清楚就已站了隊,讓許多傳媒不分皂白就被人利用。事實上,香港能夠成為中國一部分很幸運,未來會有光明的前途。
有線寬頻主席邱達昌則認為,西方害怕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沒有什麼值得害怕的,僅在抗疫表現和管理14億人口方面,中國政府就展現了卓越的領導力。他認為,疫後的中國,可以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中國會繼續成為世界的典範。
Culture-plus Asia創辦人及行政總裁Julien-Loïc Garin、新加坡聯合早報副總編輯韓詠紅、信德集團行政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何超瓊、「觀察者網」創辦人李世默、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閻小駿等都在論壇上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們認為美國並不是銀幕塑造的「正義化身」,中國也不是「壞蛋」,但西方人會真心相信他們的意識形態,有些人甚至贊成「戰略上」污名化中國,他們會希望中國學習他們,跟從他們的做法,認為這樣才能使中國更好。但是,客觀上中美兩國應該共存,文化的多元,重點在於互相尊重,分享文化不是為了競爭。
韓詠紅特別指出,要說好中國故事,首先要用「別人的語言」來說,而且要有公信力,少講「主義」,多講常理,中國的形象必會更客觀,但這需要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