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論幼子:人生百年 立於幼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成長步驟、過程早已有系統規劃。可惜現代教育存在太多民族自卑感,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卻丟棄在一邊,迷信西方的育兒良方。

在梁啟超先生的年代,「百年」只是個概念。到了21世紀,保險業早已用「長命百二歲」去精算保金與回報。一個人若要活過百年,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概念?有什麼必須從幼學開始考慮?

幼年養性  成年養德

《左傳》曰:「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後人就將立德、立功、立言稱為儒家三不朽。三不朽始於立德。人真正能立德是有軌跡的,要過一個程序。在右思維,我們的座右銘是「幼年養性,童年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

梁啟超先生的「人生百年,始於幼學」也可以用建築一棟摩天高樓去理解。德,是有基礎的,而幼學便是這基礎。 《弟子規》開章已教:「首孝悌、次僅信、泛愛眾、而親人、有餘力、則學文。」

人生百年,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孔子則教:「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人均壽命長了,也許有些人會建議,把孔子說的推後10年,變成「四十而立」等等……不管如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成長步驟、過程早已有系統規劃。

做對選擇  便是智慧

再說,人活100年,要做很多取捨、選擇。盡其量做到無悔此生,但要做到又談何容易?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人活在這世上要無悔,智慧也不可少。據我看,智慧就是做對選擇的能力,這也依仗教育與日後的實踐。

可惜現代教育存在太多民族自卑感,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卻丟棄在一邊,迷信西方的育兒良方。

眼見今天父母的無奈與無助,只能感嘆「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家有幼子,就必須找負責任、可靠的老師,自己力之所及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為建立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去輔助自己,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還是去汲取專家及前人的智慧,少走冤枉路,給自己添煩添亂。

何光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