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Gabriel)送來《大醫精誠》,說的是香港醫學發展130年故事。梳理出來的,乃為醫之道,歷史與人物,息息相關。
與Gabriel見面的那一個下午,同來的還有副院長劉澤星(Chak-sing)教授。Gabriel說:「與其談香港醫學發展歷史,不如展望將來,談談我們2015年的構思,2016年推出的Enrichment Year(增潤學年),更有意思。」
副院長Chak-sing正是負責這計劃的,他說:「自97年開始,港大推出New Medical Curriculum,是大改革來的,課程修訂,教學法與以前大大不同,開始實行小組學習,small group learning。但最大的改變,也可以說是醫學院的創舉,是引進為期一年的增潤學年(Enrichment Year)。」
認識醫科以外的世界面貌
Gabriel說:「2016年入學的醫科生,在大學讀了兩年,到第三年,可以按照個人興趣,出外進修,或參與社會服務。就是不可以留在港大醫學院。」
Chak-sing接着說:「今年暑假後,有200多名醫學院同學,一半留在香港,一半出外。其中有近30名同學,會到蘇格蘭Glasgow大學進修。因為已讀了兩年醫科課程,在Glasgow一年,修滿學分,就可得到學士學位。」
Gabriel指出到外國讀大學的同學,可選修與醫學有關科目,亦可按個人興趣,修讀自己喜歡的科目:「有一位同學,報讀巴黎Le Cordon Bleu課程,說是學廚藝,烹調藝術,其實是想找出美食與健康的關係。」
問兩位教授:「學過精緻廚藝,醫科生會不會轉行呢。」
Chak-sing笑着說:「不知道為了什麼,這位同學最後決定不去法國,不烹調了。」
Gabriel說:「同學改變初衷,這樣的例子不多見,卻是有的。一位IB攞滿分:45分醫科生,醫科也不讀了,去了美國長春藤大學,讀他喜愛的科目。」
Chak-sing說:「現在的『增潤學年』,正正可以讓同學不用一進入醫學院,所學一切,都是與醫科有關。在外國像在美國,讀醫,要完成第一個學位後,再修讀醫科課程。中學改制,由七年變為六年,入讀大學,須多留一年,這『增潤學年』,讓同學有機會去充實自己,認識醫科以外的世界面貌。這人生體驗,對一個人的成長,極其重要。」
Gabriel說:「同學皆很認真去計劃這第三年,那不是honey-moon year。要講承擔、策劃,可能比留在大學,風平浪靜念第三年,更為辛苦呢。」
Chak-sing則說:「200多位同學暫別港大,並不表示我們的work load減輕了。我們要closely monitor同學的進度,要跟進每一位同學的學習情況。而我相信,一年之後,他們都會變得不一樣,會更有責任感,待人處事,會大方得體,成熟多了。」
後記
看《大醫精誠》,Gabriel在序言有這幾句,「行醫的目標是什麼?精誠所至,是為了令人健康,助人幸福。」
Gabriel又說:「如果幸福是活着的理由,那麼健康本身就是幸福地活着。」
而我們的未來醫生,經過「增潤學年」洗禮,將來該可為「大醫」,為香港人帶來更多幸福。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