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兼導演陳詠燊和甄栢榮重臨母校,回溯怎樣憑藉在學院萌芽的知識和堅毅,從校園闖進本地影視行業。
去年上映的本地電影《逆流大叔》,憑着口碑創下票房佳績,更獲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11項提名,包括最佳電影、最住導演、最佳編劇和新晉導演。導演兼編劇陳詠燊,自2000年於電影電視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編劇工作;去年返回母校擔任講師(編劇及創意發展)。談起此片,他沒着墨太多它的成功,反而分享了一則溫情點滴:本來遠在美國的舅父因事未能於《逆》片上映期間回港觀賞;怎料此片於香港首映前,被紐約亞洲電影節選為焦點放映作品,結果舅父成為了第一位觀眾,大家均感到喜出望外。
或許就是對生活的細心觀察,以及對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的珍重,造就了陳細膩的筆觸,每每能刻劃出引人入勝的電影情節和人物關係,其他作品如《常在我心》和《地下鐵》,均扣人心弦。關於創作,他說:「靈感來自生活。創作是天馬行空,但不可無中生有。」
心繫母校 共創演藝事業
手足情,一直維繫着一眾電影電視學院校友。《女皇撞到正》的導演兼編劇甄栢榮(2007年畢業),縱使在陳畢業後才入讀演藝學院,但他們一見如故,惺惺相惜。「其實陳詠燊是我的第一位僱主,我畢業後便加入了他的公司當編劇。」甄憶述。師兄師姐僱用師弟妹,不僅是機緣巧合,更重要的是「共同語言」。甄的首部電影作品《救殭清道夫》,亦是與同班同學趙善恆聯合執導創作;而他兩部近作的製作班底大多數亦是演藝學院的校友。「製作時大家都清楚對方的要求,不用花太多時間解釋,而且彼此之間有一份信任。」
由於電影電視行業講求合作性,故此學院除了提供達國際水平的專門培訓之外,亦強調團隊合作和溝通。四年的學位課程以實踐為本,設有六個主修學科。除了自己的主修科目,學生亦須了解其他範疇和崗位,如製作管理、編劇、導演、攝影/燈光、剪接和音響,在課程的第一年已開始涉獵。
雖說電影電視製作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但兩位師兄弟不約而同認為,學院的學習教他們最深刻的,是文化藝術知識的薰陶。陳訴說輔修科「人類文明」對他影響至深:「有誰想到,讀電影會在演講廳上文化課?這些藝術知識對創作相當重要。」而甄則說起「電影鑑賞」一科:「此科目培養了我鑑賞電影的眼光,透過不斷學習觀賞,漸漸掌握何謂一部好電影。」
除了藝術修養外,四年的校園生活更鍛練出一項重要的特質:堅持,支撐着他們在電影業默默耕耘的歲月。他們憶述在學期間,經常通宵達旦完成習作;而為了達到預期效果,他們會反覆嘗試,不輕言放棄。甄笑言:「要無所不用其極,嘗試三百萬個方法總會找到一個是成功的。」陳補充:「所謂堅持,並不是堅持己見,而是虛心聆聽別人的意見,直至找到最佳方案為止,這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談到香港電影電視未來的發展,甄認為:「將來兩者未必會有清晰的區分。」他指近年網上電視串流平台的電視製作入選電影節,而微電影亦成新趨勢。他勉勵有志投身影視行業的年青人積極了解不同媒體:「不妨學習不同範疇的知識,接觸不同平台,以裝備自己。
文章原刊於香港演藝學院《演藝通訊》,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