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排名為銷量 評核不夠全面
每逢大學排名出爐,大學名字升跌都會佔據教育版,成為社會熱論。哈佛大學教授、浸會大學本年度榮譽人文學博士柯偉林各國都關注自己國家的大學排名上升與否:「大學成功之道就是競賽。」這種競賽可以鞭策大學力爭上游,避免怠惰。無可否認,排名確實是一項非常搶眼又直接的指標。然而,哈佛、史丹福、牛津、劍橋等年年都是換板凳坐,看見大眾對怕名如此在意,身為久居大學的人,他卻不屑一顧,他笑一笑,直接拆穿排名之實道:「排名是很蠢的,那只是媒體為銷量的策略罷了。即使哈佛是世界第一,我們也不怎麼關注排名,畢竟用處不大。」
此話出自哈佛大學教授口中,或許一些為排名拼搏的科研教授可以暫且歇息一會兒。柯偉林續解釋道:「這是1980發明的,一套假裝科學化的排名系統罷了。」他指出,排名只能根據可量化的材料進行評估,例如以英文發表的科學研究等,因此科研大學在這方面佔有一定優勢,例如加州理工州立大學就因其科技實力在某些排名中獨佔鰲頭,柯偉林平心而論:「但我們知道這不是一所綜合全面的大學。」
在種種無法量化的特質中,柯特別指出香港浸會大學在教學和啟發學生方面表現出色,盡到作為博雅大學責任,可惜這些都是無法測量的,因此受廣泛追捧的排名無法反映一所大學方方面面的優秀之處。「香港有八所很好的大學,各校肩負獨特的任務。歷史最悠久的有香港大學,從1930年創校至今,也有最新的教育大學,堅持教育師資培訓的使命。學生各有所長,進入不同大學,才得以發揮所長。」曾涉足香港高等教育界的柯偉林道。
現代大學始祖 飄洋過海來華
大學不是企業,不是靠科研成果衝業績,大學名聲威望就能節節上昇,大學的意涵遠遠比單純的成績和排名要豐富得多。柯偉林指出大學的概念原先來自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學校創立於1810年,提倡「研究教學合一」精神,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那是現代大學的模型,學校擁有教學和學習自由,通識教育研究及院校自我管理。」柏林洪堡大學的影響甚廣,遠在中國清末的民國時期,博雅教育之風已經隨蔡元培在德國留學歸來的輪船,吹到中國。蔡元培帶着柏林洪堡大學帶給他的啓發回國,設立今天的北京大學。從事中國研究的柯偉林自然沒有錯過這段歷史,他感嘆道:「他們是發明和探索知識的一群精英。」
時至今日,博雅之風再起,通識教育再度收到關注。柯偉林身為哈佛大學的院長,平日要接觸不少課程審核和策劃,他由衷說道:「我希望學生現在受的教育,能讓他們應付下一代將會面對的問題。」不論在什麼時代,柯偉林認為教育面臨的挑戰都不會改變:「我們要認清訓練和教育的分別,大學教育不應只是為了工作訓練他們個別技能而已。你第一份工作並不等於是最後一份工作,因此學生要有能力適應變數,遇到不懂的問題,要懂得找尋答案,這也是通識教育的意義所在。」
博雅教育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每個同學都需要回答一個問題:你來自何方?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帶著不同的意見前來,不同聲音的衝擊,正是博雅教育所渴望的百花齊放: 「學生知道自己來自何方,聚首一堂,集合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事情,要經過很多實驗才能得出。」(不同聲音的衝擊)他特別提到,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和上海崑山杜克學院正是以此為宗旨,吸引來自國際的學生來到中國學習。
中國通眼中的「中國特色」
柯偉林身為中國專家,對「中國特色」自然不會陌生。現在屢屢聽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教育」等,當社會上很多跟中國有關的負面消息都被冠上「中國特色」的頭銜時,問及怎麼看待這個概念,柯偉林卻給出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這是一種智慧的成就。」就從社會主義說起,柯偉林首先釐清一些概念道:「馬克思不是中國共產黨,這是歷史的事實。但中國政府運作的中央黨校採用蘇聯系統,而中國政府在成立的時候也面對世界上不同模式的選擇,例如歐美盛行的資本主義,而中國當時選擇了鄰近的蘇聯體系,亦即使我們所認知的共產主義。」在柯偉林看來,怎麼選擇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過去有人說中國是在學習西方的,柯偉林認為全球各地都有互相借鑑的交流互動:「哈佛也是學習德國的,然後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學。」
北京大學更是集合德國、日本和美國所長而建的學校;蒋廷黻教授設立清華大學的初衷,就是希望讓美國學生到中國學習,原校址像美國西部的建築,現在的主樓則是1950年代蘇聯的建築風格,現在的蘇世民書院亦是由美國撥款建立,希望將世界的人帶到中國。柯偉林談及現在許多大學設有的全球招生獎學金,目的為了廣納賢才:「現在最聰明的年輕人都想去北大清華了。」他打趣道:「沒人再想去(英國)那個冰冷潮濕的小島了。」
中國內地人口龐大,一本、二本、三本的學校多不勝數。內地有個說法,本科已經不值錢了,不免面對關於學歷膨脹的問題,他開玩笑道:「我是商學院出身的,從商業的角度而言,要有學生,老師才有工作。」玩笑過後,他道:「這說明當下渴求教育的人群更多了,而公立大學示範了教育可以是什麼模樣。」他在台灣待過,台灣的大學名額比學生還多,一度讓外界覺得學位比較廉價,然而他認為這代表當地有更多機會。
!doctype>柯偉林(William C. Kirby)簡介
國際知名的現代中國史學家,擅長從國際脈絡下檢視中國近現代歷史,尤其是商業、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狀況。現任哈佛商學院史賓格勒家族﹙Spangler Family﹚工商管理學教授、哈佛大學T. M. Chang講座教授,曾獲哈佛大學提名為傑出服務教授。目前擔任哈佛中國基金會主席,也是上海哈佛中心教師召集人,亦為浸會大學本年度榮譽人文學博士。
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哈佛大學,曾獲柏林自由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榮譽博士,曾經擔任德國海德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訪問教授,也是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著作著重從國際脈絡檢討中國的企業、經濟和政治發展。他也在企業經理人在職班開中國經商環境的課程,撰寫或合寫三十多個有關中國的個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