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加人政府恰好也滿40個年頭。深圳衛視近日專訪林鄭月娥,她最先談到一個多月前投入使用的蓮塘──香園圍口岸,這是她擔任香港發展局局長任內親自主導的一個重要專案。因此,林鄭月娥的行政經歷與深圳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據中通社報道,「過河」是這場專訪貫穿始終的關鍵字。深圳香港一河之隔,這條深圳河見證了香港與深圳的共同成長。如今,深圳河的北岸是深圳羅湖區福田區繁華的天際線,南岸則是香港新界北鬱鬱蔥蔥的郊外山野。落馬洲河套地區深港發展政策的出台,規劃中的皇崗口岸升級擴建,深港一小時生活圈,兩地不斷加速的合作,靜靜流淌的深圳河是見證。
今後,如何將深港兩地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離不開「過河」二字。專訪中,林鄭月娥談到資金的「過河」與人才的「過河」,她強調深港兩地在新經濟、科創、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有着大量的機遇,這顯然是與中央在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的關鍵節點釋放的重大利好政策相呼應。
不介意深圳GDP已超香港
專訪中,林鄭表示不介意人們總是說深圳本地生產總值(GDP)已經超過香港,因為她對香港的競爭力有信心,也對兩地良性競爭和深度合作抱有期待。她說:「有些香港和內地其他城市沒能做到的事情,能不能先和深圳結合做到呢?」她認為,中央給予深圳特區先行先試、突破性創新的政策,能夠讓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在新的台階上進行。
對於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林鄭坦承「在香港做事真是困難的」,這樣的困難一方面源自香港在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一系列民生問題,也同樣源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大環境給香港帶來的直接影響。香港如何直面挑戰,如何走出困境,深港又如何合作,林鄭都有自己的看法。
她特別提到受到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都在轉變,「由西邊向東邊移」趨勢明顯,中國經濟增長恢復迅速。在此背景下,港深創新走廊吸引力強、機會大,只要抓緊時間,香港就不會丟失機會。
深港通關須兩地疫情穩定
時已入秋,新冠疫情的挑戰無法令人忽視。「深港何時恢復通關」是兩地市民關切的問題,林鄭表示,深港兩地恢復通關,目前主要受制於強制檢疫14天的要求。你「可以想像,某個人他現在可以來,但他來了就要在香港檢疫14天,他一回去又要檢疫14天,這28天就成為了無法正常往返的困難所在」。
她指出,要做到兩邊都放心地豁免強制檢疫14天,就有一些先決條件,第一,就是兩地疫情要穩定。「深圳是很穩定的了,內地現在已經有十幾日是完全沒有本地個案的。香港很不幸,經歷了接近兩個多月的第三波疫情,最近這兩三天又有反彈的跡象」,香港需要把疫情控制得更好。
另外就是在檢測方面,「就算沒有檢疫,也一定要有核酸檢測,這才保險」。在這方面,「價格還不夠大眾化,大家覺得還是很貴」。反而健康碼的技術開發已經做好了,對於香港來說,只要有個配額能夠進入內地,申請人去找一個化驗所做核酸檢測,把檢測陰性的結果要經過衛生當局放到他的手機上,就可以在過關的時候拿出來作為證明。她說,「這個我們已經做好了」,不過要等條件成熟後,才可以推出。
恢復對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
談到即將發表的年度《施政報告》,林鄭月娥指出,經歷了大半年的疫情,令各行各業大受打擊,香港的經濟今年預期也會收縮6%到8%,所以首先要恢復的是對於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換句話說我們的經濟是可以反彈的。而老實說,香港經濟要復甦,是離不開和內地融合的。一定要在中央的政策支持之下,做回我們剛才所講的兩地的人員往來、商業活動能夠恢復起來,那我們恢復經濟的可能性就高」。
因此,她表示,「在這一方面我也在爭取中央的政策,也希望香港社會趁這段時間自我增強一些能力,特別是在疫情之後的適應能力」。她坦言,疫情發生後,對於平時做慣的一些服務模式也有一些改變,「現在我們都很少面對面開會了,都是視頻開會。甚至在教學方面,也多了很多電子學習。所以要適應這個新常態,需要企業和個人都作出一些調整」,而特區政府會在資源上配合這些相關工作。
林鄭月娥又說,歷史上香港經歷過多次經濟危機,每次都能化險為夷,而且之後會做得更好,從而成為現在全球的國際金融中心、商貿中心。「我就有信心通過我們和深圳的共同合作,下一階段香港的目標是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