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星教授:醫療配套及宣傳不足 導致香港長者少用大灣區的港辦安老院舍

我期望今屆政府,可以多為這些長者着想,讓他們可以在安老方面有更多的選擇,而不需要只是困在這個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社會服務專業聯盟政策及研究工作小組召集人、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林一星10月16日(周六)在香港電台《香港家書》節目上表示,沒辦法照顧自己的老人家需要等候3年才可以安排一個床位的做法不人道。現在大灣區已有高素質的安老服務,但香港長者的使用率並不是太高,當中有三大原因,政府應該着力改善。本社轉載全文如下,以饗讀者:

媽媽:

這幾年看見你身體慢慢變差,我自己也很心痛。去年夏天,你還在家裏附近跌斷了股骨,我很感謝范醫生成功為你駁回,但你的行動功能,相比以前就差了很多。你不可以像以前這樣,自己坐綠色小巴去菜市場吃早餐和買菜,也不可以把一些我們農場的農作物,拿去菜市場旁邊賣給你的常客。雖然我們不想你辛苦,但我知道這小小的寄托,賦予你很多生活上的意義,所以我們都隨你繼續做!

長時間等候宿位不人道

你一向很獨立自主,不喜歡別人的幫助。但你這幾年身體的變化,就算不喜歡僱人照顧你,都知道不可以再嘴硬。你經常說,幸虧姐姐剛退休,有空照顧你,而我只可以偶爾幫輕一下,有時開車送你去看醫生。後來在你同意下才幫你申請政府資助的安老服務。社工很快來了家裏為你評估,亦不出所料地知道你需要院舍服務,即是很多人說的入住安老院。雖然你已經輪候了一年多,但還是要多等候兩年,才會有床位給你。

作為一個研究安老政策的學者,我自己都感到生氣,政府為什麼可以叫一些已經通過評估,證明沒辦法照顧自己的老人家,足足等候3年才可以安排一個床位給他們?這3年的等待,其實真的很不人道!試問一些無兒無女或者住在籠屋的老人家,又怎樣可以等待3年呢?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很多長者唯有入住一些素質較差的私營安老院。

我自己經常在想,有沒有一些新政策可以縮短安老院舍輪候的時間呢?香港只是一個好小的城市,我們是不是真的要到生老病死都困在這個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呢?在世界其他的大城市,人口流動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我在美國生活了18年,看見很多美國同事,退休後會搬到一個天氣較溫和,生活節奏較慢和生活開支較低的城市,度過退休生活。

我有很多在紐約的朋友,退休後都會去佛羅里達州或者阿里桑拿州享受退休生活。無論他們去到哪裏,都可以繼續領取他們的退休金和得到醫療保障。當他們身體變差時,都可以在當地接受安老服務。其實香港已經有接近10萬名長者,在大灣區度過退休生活。政府也有相關的便利政策,例如在大灣區也可以繼續享有長者生活津貼、生果金和綜援!

對一些沒有子女在香港的長者,入住大灣區一些高素質的安老院舍,未嘗不是一個好選擇。(Shutterstock)
對一些沒有子女在香港的長者,入住大灣區一些高素質的安老院舍,未嘗不是一個好選擇。(Shutterstock)

港服務受制肘 灣區素質更高

但是如果這一批長者身體衰弱,無法再照顧自己,他們就要回香港申請政府資助的長期照顧服務。他們都要好像你這樣,經過社署的中央評估,然後在中央輪候冊那邊輪候約3年,才可以入住香港政府資助的安老院舍。但他們在香港可能已經沒有家人,沒有地方住,沒有人可以幫忙,其實這樣都很徬徨。另外,也有一批香港體弱的長者,在等候資助安老院舍宿位的時候,入住私人安老院。但香港部分私人安老院舍,因為地方小和人手不足,服務素質可能低於政府資助的院舍。對一些沒有子女在香港的長者,入住大灣區一些高素質的安老院舍,未嘗不是一個好選擇。

我去年做了一個關於大灣區安老的研究報告,探討有什麼創新政策可以為香港長者提供更多的安老服務選擇。一方面,我希望可以幫到已經住在大灣區、有需要的長者,可以在大灣區內接受到政府資助的優質安老服務。另一方面,在香港有照顧需要的長者,亦可以選擇在大灣區接受高質素的安老服務,而不用等候3年。

大灣區已經有兩間香港社福機構運營的安老院,分別位於深圳和肇慶,但香港長者的使用率並不是太高。我發現低使用率是主要基於三個原因:第一是醫療上配套跟不上,很多安老服務的使用者,都有多種長期病患,需要經常去醫院覆診和取藥。他們在大灣區看醫生要付錢,對長者造成一定的經濟壓力,但如果要他們返回香港享用幾乎免費的醫療服務,安排也不容易。

第二是如果他們有急症,需要安排回港接受緊急醫療服務的話,現時主要是由安老院安排救護車,由照顧員接送他們到邊境,再打999,由香港這邊的救護車將他們送進香港醫院的急症室,時間會較長。而且送他們去邊境的照顧員因為簽證問題,不可以一同陪伴他們去香港醫院的急症室,沒辦法跟醫生說清楚長者的情況。第三政府在這方面的宣傳亦不足,大部分香港長者也不知道有這個選擇,加上進出境繁複,以致使用率偏低。

老人家如果要返回香港享用幾乎免費的醫療服務,安排也不容易。(Shutterstock)
老人家如果要返回香港享用幾乎免費的醫療服務,安排也不容易。(Shutterstock)

跨境醫療可行 兩地政府須協調

新冠疫情期間,很多人接受視像診症。醫管局也開始安排物流公司,將一些長期病患的藥物,送到病人的家中,不用讓他們在醫院等候取藥。我們可不可以用這些現有的服務,令住在大灣區的長者不用回港便可以覆診、看醫生和取得需要的藥物呢?可以跨境使用的醫療券,只限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政府可不可以也考慮為在大灣區安老的長者,試行一個新的醫療券,容許他們在大灣區的醫院就診,解決他們在醫療方面的需要呢?在外國,這類醫療管理的政策十分普遍!我知道這些政策創新,牽涉到跨境醫療政策,政府需要和大灣區省市政府更多的協調,推動政策創新。

早一個月前,我和兩個姐姐就去了深圳一間由香港社福營運安老院舍參觀,看看合不合適讓你居住。那裏的地方給香港大很多,室內有很多走動的空間,也有戶外花園。照顧員的人手較為充足。加上你退休後曾經有一段長時間在大灣區生活,對環境不陌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是,過境仍然比較麻煩,雖然由你家裏去到安老院只是23公里,開車的話只需要37分鐘,但過境要乘公共交通工具、而你每個月有不同的覆診,如果沒有相對的醫療配對,其實要在大灣區安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個正正體驗到我在研究上得出的結果。

其實,跟你年紀差唔多的那一代,很多都是年輕時從內地來香港。在大灣區安老,應該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但基於政策的限制,卻舉步維艱。我期望今屆政府,可以多為這些長者着想,讓他們可以在安老方面有更多的選擇,而不需要只是困在這個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

你的兒子
一星
2023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