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與張炳良教授對談:自資院校須樹立獨特品牌

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與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張炳良教授,就自資院校未來發展前景等多個範疇進行精彩對談。自資院校與公立大學各具特色,自資院校除了在香港扮演一個獨特角色,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又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東華學院校長陳慧慈教授早前邀請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教授,親臨東華學院位於何文田衞理道的校園,針對有關自資院校未來發展前景、所需改革及香港高等教育面對的挑戰等多個範疇,進行意見交換與精彩對談。

自資院校與公立大學互補長短

陳慧慈校長(以下簡稱):大家都知道,特區政府十分重視專上教育,並一直支持公帑資助與自資專上教育界別雙軌並行,因此推行了多項措施協助自資院校發展。張教授,你預期自資院校未來發展前景會怎樣呢?

張炳良教授(以下簡稱):政府政策是並行發展的,儘管過去在高等教育發展方面,公立院校發展空間較大且歷史較悠久,但個別自資院校也有其獨特的歷史。在現時清晰的並行發展政策下,我期望自資院校界別可樹立有別於公立大學的不同特色,兩者之間互補長短,豐富香港的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方面,香港與亞洲地區不同城市比較,是相當不錯的,所以要令社會加強對自資院校的認識,包括在課程、教學、研究及應用等方面,相比公立大學是有不一樣的姿彩,而且也共同為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張炳良教授表示,香港高等教育院校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有進一步發展。
張炳良教授表示,香港高等教育院校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有進一步發展。

:張教授提到,自資院校需要建立獨特的教學範圍,與公立大學各具特色。自資院校除了在香港扮演一個獨特角色,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又可以扮演什麼角色呢?

:整體來說,香港高等教育院校是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有進一步發展。大灣區並不是與香港分開,而是包括香港。在大灣區的主要城市裏,香港在高等教育方面做得最出色,例如在科研、學生來源及國際化等方面,均比大灣區裏的其他院校更突出。如果預期香港自資院校能夠在大灣區有進一步發展,包括成為大灣區學生及老師的心儀選擇,這是可行的,關鍵在於公立院校及自資院校均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

香港高等教育大灣區放異彩

:即是說,香港自資院校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是有很多機會的?

:機會是有的,因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地區,而且香港本身也是大學城。在全球不同地區中,香港所擁有的世界級大學、教學、研究及學生能力等等,均有很高素質,所以香港在大灣區高等教育方面,是能夠大放異彩的。但香港的高等院校如何推動這方面的發展呢?香港發展高等教育的視野從來也沒有局限於自身,而是放眼區域甚至全球,加上有了大灣區整體發展規劃後,我們的視野就可以更大。

:張教授提到自資院校的發展已相當不錯。但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自資院校是否需要改革呢?應該從哪一方面着手呢?

:香港自資院校為數不少,部分是半綜合型大學,部分則是較專門的大學,規模大小不一, 但這些都不是問題,因為自資院校本身應該多元化,其他地區的私立大學及院校也是這樣的。

我們重視的是,如何客觀上達致並行發展,令社會人士可以了解在活力、實力及社會貢獻各個範疇,公立和私立大學同樣可以發揮作用;部分家長和學生的想法也需要改變,過去大部分社會人士認為公立大學實力較強,因此有需要讓他們知道,除了公立大學之外,部分私立大學也很好的。

私立大學之間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參差,從政府的角度來說,當然希望所有私立大學也可以提升,發揮各自特色。改革是需要的,這不代表做得不好,而是需要不斷求進,特別在教學方法、學生互動、課程設計、課程需用及對社會發展方面,該如何加強連結;當然還有國際聯繫,要令人認為自資院校並不是局限於香港,也能面向大灣區及海外。

自資院校也可以利用其靈活性的優勢,按照社會需求而快速調整課程及學科發展;另外,長遠來說,自資院校也可考慮互相合作。參考外國經驗,有些院校會透過策略性聯盟,甚至合併來加強自身能力,因此自資院校的發展前景,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陳慧慈校長稱,政府重視專上教育,並一直支持公帑資助與自資專上教育界別雙軌並行。
陳慧慈校長稱,政府重視專上教育,並一直支持公帑資助與自資專上教育界別雙軌並行。

:自資院校的確可以在教學、課程應用及國際聯盟方面作出提升。我們知道,不同國家及地區也有成功的私立大學例子,例如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等。張教授認為香港的自資院校可以如何作參考並學習呢?

:公立大學及自資院校,在經費來源及財政支持有所分別,但一間大學最關鍵的部分是,如何對社會及世界發展發揮作用;另一個則是大學的創新性,作為一個推動學習的機構,須因應未來社會的需要,不斷作出課程調整,如近年重視的「STEM」教學;創新性也可以應用在科研方面,例如研究對世界有貢獻的成果。

:無論公立及私立院校,高等教育的發展也需要緊貼社會發展,要讓社會大眾知道學院對社會的貢獻。

:補充一點,很多亞洲及香港的大學其實也有參照歐美大學過去百多年的運作模式,而且很多教學理論也是來自歐美的大學。但近年,亞洲的大學在國際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有更多教學理論及經驗均是出自亞洲的大學,所以香港也應該積極地推動這方面的發展,不單只是參考外國例子,反而應推動更多出自香港的學術理論及大學運作模式。

善用資源提供最優良教育

:我們需要創立香港自資院校的特色,希望成為其他地區的典範。毫無疑問,香港高等教育面對的其中一個挑戰,是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向我們的下一代提供最優良的教育,使他們在全球一體化的環境下具備競爭力。張教授認為應該怎樣裝備學生的競爭力呢?

:香港的大學在硬件資源方面,相比其他地區是不錯的,這些資源除了來自政府經費外,其實也來自社會,所以大學需要學會如何在社會上爭取得更多資源。自資院校本身在社會連結方面是較強的,因此在硬件資源充足的基礎上,我們須探討如何培養人才,香港的大學需要在人才培訓及提升方面有所加強,出產人才推動社會發展,才能夠建立香港獨特的品牌,亦是競爭力的基礎。

香港的高等院校有什麼優勢能讓其他地方的院校學習呢?過去香港的確創立了其獨特的品牌,也參照外國的經驗,藉着內外發展的推動,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因此提升競爭力不只是資源的增加,還有視野的擴闊,大學是社會較前衞的機構,是追求及傳播最新知識的地方,需要了解社會及世界的最新資訊,這方面如能重點加強的話,也是一項競爭力。

右起:張炳良教授、陳慧慈校長及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文灼非。
右起:張炳良教授、陳慧慈校長及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文灼非。

:高等院校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運用實力創新知識,把創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大家可能都會發現,不少院校在招攬優秀教學人員和學生方面,都面對激烈競爭。要保持國際地位,實在是專上教育界的艱巨任務。張教授,可以給予一些意見嗎?

:這可以分兩方面來說,第一,香港本土適齡就讀高等教育的學生數目,未來幾年會有較大變化,很多自資院校也擔憂學生人數減少,會導致競爭壓力上升,但香港高等院校的學生來源從來也不局限於香港本地學生,也強調海外招生,無論來自內地或其他地區。

然而,這樣亦有 一定問題與限制,因為大量招生會導致宿位不足的問題,這不是單靠個別院校就能解決的,需要政府政策的協助,香港才能建立「國際教育中心」的品牌。最終目標來說,香港的高等教育院校要像經濟發展一樣,經歷了「粗放期」便能到達「深化期」,即是水平的提升。很多亞洲及東南亞地區的高等教育院校數目很多,但素質參差,香港在吸納學生、老師及研究員的時候,不能只注重數量,更多需要注意素質的提升,因此香港高等教育的特點就是優質的教育。

冀年輕人擁有願意為社會付出的熱誠

:香港自資高等教育所面對的競爭不單來自公立院校,也有來自海外大學的競爭。轉換一下話題,大家也知道香港寸金尺土,有些年輕人或者在學的大專學生,已經開始為未來住屋問題籌謀,張教授曾主理香港運輸及房屋政策多年,你認為新一代應該怎樣自處呢?

:住屋是香港頭號社會問題,多年來社會在解決住屋問題上也略有蹉跎,如要解決這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多管齊下的努力。我曾擔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五年,發現社會對住屋問題存在着「雙重性格」,一方面社會各界希望興建多點房屋,但另一方面十八區的區議會也反對興建,所以便會形成掙扎。

短期來說,香港土地並不足夠,所以需要在已開發地區透過改變土地用途來達到建屋目標,但可能會導致公共空間的減少。住屋問題也會引致交通配套問題,但交通配套也需要時間進行規劃,不能先把交通配套問題解決,然後再規劃興建房屋,這些取捨是必須的。如要增加年輕人對社會的認同感,年輕人須擁有願意為社會付出及貢獻的熱誠。

在外國人眼中,香港仍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住屋問題對社會及年輕人是一個重要議題,社會各界也需要共同努力來解決,因為興建房屋會對不同持份者帶來影響,如何能達致平衡,便需要視乎各方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程度。

:社會的確需要凝聚更多力量來解決房屋問題。今天很感謝張教授接受訪問,為高等教育及自資院校的發展提出寶貴意見,包括未來發展路向、改革的需要及如何面對挑戰等等。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