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麗珊,自然會想起奧運金牌、風帆,還有長洲。人生上半場與風同行,以海為家,人生下半場她選擇「腳踏實地」,回歸家庭。「現在望風和海,心情和以前很不同。」運動員時代,20年來途經巴黎鐵塔不下15次,直至數年前,才終於有心情到此一遊。千帆過盡,這個曾經在比賽場上拼到盡的全職媽咪直言,為人父母沒有說明書、沒有特訓,較做運動員更困難,挑戰更大。架上眼鏡多了幾分書卷氣,「珊珊」這天與《駿步人生》談風說海,由兩個女兒、丈夫黃德森,說到香港精神,仍然是一貫的快人快語。「風之后」,從未離開過大海;風再起,又是揚帆出海之時,她的人生下半場,正在啟航。
訪問當天,48歲的李麗珊架着黑框眼鏡,一身深藍色運動服,體型仍然很「fit」,她說仍然每星期做運動,但心態大不同:「以前望海會諗風由那裡來、山會否影響風,如果有雲又會有何影響……好緊張,不斷收集資料,希望幫自己賽得更好;依家可以好放鬆,早前去泰國,去回我以前比賽的地方,一家人度假,(今次是)享受大自然。」
以前因比賽而來,眼前的大小風景,不在眼內。「好多人說你就好啦,可以去不同地方比賽,我會答:對呀,但通常只會去海灘,而一去到就只會埋頭分析數據。」那些年,每年由荷蘭駕車到法國比賽,每次都會經過巴黎鐵塔,「人人都話咁難得,梗係去玩吓,但我從來無衝動要去。」她笑說20年間最少經過15次:「幾年前終於去了觀光,但覺得好多人好嘈好逼,覺得不太適合我,但也無所謂,人生不同階段,看到的東西就會不同,可能老了再去,又會有另一番體會。」
做父母沒有「說明書」
就如她,人生上半場在海上爭戰,下半場由零開始學習做人妻做人母,她笑言為人父母,較做運動員更辛苦:「做媽咪挑戰大,買個攝影器材,都有說明書教你怎做,但湊小朋友無說明書,亦無固定一套訓練,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性格,要用不同方法培養。運動員就不同,會有一套訓練適合你,有好多數據。」自言仍是初哥「有排學」的她說:「一路成長,BB如何湊,到現在成為少年,遲一點長大成年,如何溝通?都是學問。」
珊珊早年曾接拍廣告,裏面有一句家傳戶曉的對白:養一個小朋友要400萬元,當年引起巨大迴響。她說,銀碼不是重點,最重要的訊息是要學識未雨綢繆:「照顧小朋友,不是看現在而是將來……正如我做運動員,目標就是奧運,爭取好成績,過程中都要計劃。那時好多人說你嚇死我了,搞到我不敢生育,但依家有家長就和我說,400萬元已不足夠。我只是希望大家明白,計劃好重要。」
在她心中,養兒育女,最大投資是時間:「就如我的女兒,小學已開始用電腦,我的年代出外工作才開始接觸;她一旦問而我不懂,可能會覺得阿媽你真無用,所以迫着一齊學、一齊進步,這樣是好花費時間的。
兩個女兒是她的現在與未來,生命中的兩個男人又如何?「舅父黎根是我的啟蒙老師,以前我是『7分珊』,做什麼都求其,是他對我有要求,帶我入去這個領域;及至他自知水平只局限在香港本土,就引薦我參加港隊。」至於認識黃德森,「在他身上我學到很多,他本身是風帆設計師,我倆經常出外比賽,互相扶持,開心不開心都可以分享;有人支持,你先容易向目標進發。沒有他倆,不會有今日的李麗珊。」
丈夫EQ高有耐性
對於黃德森,除了愛情,她還有敬佩和欣賞:「我是一個主觀性好強的人,他試過三番四次想改變我的想法,但都失敗,之後就再沒有迫我接受,而是讓我嘗試失敗,等我自己知衰,那時他就會和我一齊分析。他是一個好有耐性好包容的人,有時我發脾氣、胡鬧,他不會即時生氣,而是等我冷靜之後,才同我講道理,這很難得,他是EQ超高的人,又愛錫家人,不單對我,對兩個小朋友亦一樣。」
她直言,黃德森是她的人生教練。「試想,那時女友運動上攞獎機會大過你、多過你……但他不會有妒忌,反而會支持你。」有一件事,珊珊一直記在中心:「96年我不用賽最後一場已穩取金牌,而他還要預備最後一日的比賽,但他當晚仍願意和我一齊慶祝,然後收拾心情再去比賽,好難得、好大愛,一個男人,尊嚴好重要,但他放得下,知道幾時輕幾時重,很厲害。」命中註定的神仙眷侶,大抵便是這個樣子吧。
今日的李麗珊,是年輕人榜樣,但她說中學時期並不努力,「好似讀書,合格就ok,不需要高分。」直至成為運動員,「7分珊」做出「逾十分」的成績。蛻變的李麗珊,是如何走過來的?「做運動員,令我明白出七分力,十個人中你得第四五,永遠拿不到冠軍。」她說風帆運動員Barbara Kendall(芭芭拉簡度)的經歷,是當頭棒喝。「她91年意外傷了手,要接受手術安裝支架,短短一年間卻康復過來,仲贏得奧運金牌。」
「香港精神是刻苦耐勞」
「96年奧運前夕,我被水母咬傷,曾埋怨個天,但我想起Barbara,對比她,我的挫折又算得上是什麼?是她讓我得到力量,知道意志可克服一切。」由香港到亞洲、甚至世界級比賽,李麗珊謂,愈走向頂峰,樽頸位愈易出現。「由本地要達到亞洲水平好快,由亞洲去到世界甚至奧運,就難好多,自己要心理調節。」無經歷過失敗,就不會明白什麼是成功:「我以前有本簿仔,記錄每日訓練;滑浪風帆需有好多觀察,水流風向地理,天的雲如何轉變,全部都是知識,也是累積的經驗。」
沒有捷徑、沒有僥倖,不少香港人心目中,李麗珊與香港精神劃上等號,對此,她這樣解讀:「香港精神是要刻苦耐勞,接受挑戰,我有這種素質,但只是在運動方面有比較卓越的成績,每個人都應有這些素質,你對自己有要求,無論前面有幾艱難,都會努力克服。有時你要天馬行空,等於我剛做運動員,大家都覺得會餓死,甚至無可能會攞到好成績。我會覺得沒去嘗試、沒去挑戰,就不會知道自己得唔得。」
要學懂互相尊重
珊珊認為,香港人首先要學懂互相尊重。「不單是自己,要尊重身邊的人,為什麼呢?自己都做不了本分,如何去評論其他人?現在社會有不同的怨氣,但如果大家都識得尊重,發揮拼搏精神,就自然社會和諧。」
每個時代都有難題,對於今日的年輕人,她說最大的難題是抵受引誘。「好多屋企(現在)都有(外傭)姐姐……我來自好窮的家庭,要分擔屋企生計,必須好努力先有收穫,但今日青少年未必意識到這些,姐姐甚麼都幫你做,又好似遊戲機或手機,好容易得到,大學剛畢業一萬多元人工,買部手機都萬幾,問阿媽要就是;無經歷過儲錢,沒了這些經歷,所以好多怨氣……若有經歷,慢慢一步一步得到應得的,會好好多。」她爸爸在她八歲時離世,家中十兄弟姐妹,「張大口就有飯食,對我來說,是無可能發生的。」
由馬會冠名贊助、香港體育記者協會為慶祝創會30周年而特意頒發的「香港體壇三十傑」獎項,李麗珊與黃金寶榮膺「傑中之最」,她笑說深覺自己「老了」:「奧運金牌都已20年,好多謝仍然有好多人支持我,這個獎對我意義重大,但我反而希望下次頒給年輕運動員,希望有更多的『李麗珊』。」
冀打造「香港人氣派」
她說:「香港體壇發展近年有好大進步,以前某一項目有機會,現在是好多項目,香港體育水平提升了好多,已經非以前講的本地、亞洲,而是世界級。」明年的東京奧運,她認為師弟妹有力爭獎牌。「一直也有機會,看臨場發揮,今次在日本,時差只一小時,食方面也不會好似美國歐洲這樣難以適應。」
今日香港,不同運動項目百花齊放,資源和硬件都進步了,但在李麗珊眼中,香港的觀賽文化有待提升,包括要打造屬於香港人的打氣隊,為運動員吶喊:「這方面的文化可以改進,教香港人認識不同運動項目,支持香港運動員;同時,做運動員上獎牌時,一企出來,就知來自香港,有自已的氣派或動作,證明我們是香港人。」
馬會獎勵是對運動員的認同
馬會透過贊助「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支援精英運動員,珊珊認為,運動員得到認同很重要:「如果攞到獎無人理,會質疑自我價值……做運動員要付出長時間訓練,無學業和工作經驗,資助計劃有助他們更容易融入社會。」
2016年擔任「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星級導師的李麗珊舉例,她在計劃課程中分享了滑浪風帆運動,讓參加者知道,作為領袖有什麼要學。她指,「運動員都刻苦耐勞,尤其去到高水平的運動員訓練;另運動員通常比較成熟,因為好多時要自己組織,清楚對手實力,做好多分析,這些都是很好的訓練。」
後記:金牌運動員vs全職媽咪
由全職運動員到全職媽咪,由當年高呼「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的珊珊,到成為相夫教女的「黃師奶」,李麗珊對於「師奶」這個稱呼,有點保留。「我會形容自己是一個媽咪,因為我基本上將所有時間放在兩個小朋友身上,希望用不同方法啟發她們,讓她們將來做自己喜歡的事。」
作為傑出運動員,李麗珊自言對兩個女兒,沒有特別期望:「想她們有自己的個性,樣樣框死不會發展得好。大女同細女,一個好靜一個好動,不可以因為我是運動員,就叫個大女:唔得呀,你一定要做運動呀……我要求的只是基本運動。細女愛運動,我就培養你,問她想我點幫你?唔好劃死個框框。正如當年如果我阿媽劃死我要去搵錢,我想就無之後的李麗珊了。」
現就讀小六的細女,已明言將來想做職業運動員,但就不會傳承母業,玩滑浪風帆。「她說覺得出海好孤獨,她喜歡跑步。」
回歸家庭,這個奧運冠軍,仍是萬分認真。人生扮演不同角色,一樣可以終身學習,這個香港女兒,正是最佳示範。
原刊於香港賽馬會刊物《駿步人生》第24期,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