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鉅威:限制自由行對香港旅遊業更有利

「物以罕為貴,削減旅客數目,提高景點的素質,為旅客營造一個難忘的回憶,才是香港旅遊業的長遠發展方向。」
 

批准愈少人前往 該地愈吸引 

 
近來,為了紓緩文化衝突和中港矛盾,有不少論者提及取消「一簽多行」,或將自由行旅客人數減少。李鉅威對此表示同意,「物以罕為貴,減少入境旅客的限額,反令更多人渴望前往該地」。
 
李鉅威又分享自己參觀瑞士少女峰的經歷,解釋昂貴的收費和設立遊客限額,反會令一地增添魅力。「幾年前我前往少女峰,發現登山費需額外繳付一百美元。在好奇心驅使下,不禁向職員詢問其原因。其後發現,他們只預期遊客遊覽一次。這句話看似冒犯,卻應驗了物以罕為貴的道理,遊客有機會登上少女峰,已經是一生的榮幸,從而會更珍惜遊覽的機會,旅程完結後也會有更大的滿足感。旅遊的精髓就是讓遊客有一個美好回憶,令他們渴望舊地重遊。」反之,要是遊客這次買不到,可以下次再買,這就好像到超級市場購物,說不上是一個難忘的旅遊回憶。「要是把自由行旅客人數減少,內地人不但不會對香港反感,反而更珍惜他們訪港的經歷。」
 
香港旅遊業與周邊地區比較,是互補多於競爭。(亞新社圖片)
香港旅遊業與周邊地區比較,是互補多於競爭。(亞新社圖片)
 

限額制度對經濟影響不大

 
很多人擔心實施限額制度後,會打擊香港經濟。然而,李博士認為,雖然限額制度會為香港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實際上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的貢獻不大,香港經濟亦不會因而受到重創。「設定每日訪港遊客的限額,有助減輕交通擠塞,以及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衝突。即使有旅客未能獲得限額而感到失望,但是他仍可懷着期待的心,等候日後訪港。」
 
「當內地旅客蜂擁而至,除了令生意接踵而來,社會矛盾和不便也伴隨而來,例如租金上升、營商成本高企,薪金難以提升、交通擠塞等等,可見香港為接待自由行需付出的社會成本很高。然而,減少旅客不一定導致消費減少,因為內地人對奢侈品的需求並非一成不變,亦非日日買名牌,加上奢侈品多是入口的,並非香港製造,香港只扮演轉口的角色,只能賺取零售的費用,故此對香港經濟的貢獻不大。正面來說,減少訪港遊客限額反有助店舖租金下降。」
 

周邊地區發展旅遊業 互補多於競爭 

 
隨着澳門的賭埸相繼落成、中央積極打造海南島為國際旅遊島、台灣有意調升旅客入境配額,香港的旅遊業會否岌岌可危?李博士則認為「不是挑戰,而是融合」,因訪港時可附帶到訪周邊地區,因此是「互補多於競爭」。
 
「外國人不會只到海南島旅遊,而是會附帶到訪周邊的地區。還有,海南島的食品安全、交通、接待等,仍未能追上國際水平,因此曾到訪海南島的旅客不會對香港失去好感,仍會繼續訪港。對香港而言,海南島的崛起是互補多於競爭。再者,現在的內地人富有,故此他們會多次訪港,藉此了解港人的處事態度。換言之,香港能給內地人很多啟發,無形之中他們能從中學習,並此改善文化、處事態度,達致社會和諧。」
 
總括而言,香港旅遊業的長遠發展應限制自由行旅客的數目,並且多舉辦活動和透過重新規劃提升現有景點,藉此為旅客營造一個樂而忘返的回憶。
 
李鉅威於總結時又指,旅遊業着重地標,新加坡的獅子像,和美國紐約的自由神像一樣,成為了旅遊人士必到之處,反之當地人則較少到訪;香港的廣東道和金紫荊廣場也是同樣道理,「旅客購買勞力士錶定必前往廣東道,將這些旅遊業地標擠得水泄不通,是無可避免。香港人對此不滿,是沒有意思的。要麼,運用收費減少遊客人數;要麼,接受廣東道是旅遊地標的事實。有見及此,多辦活動和善用現有的建築物才是招徠遊客的靈丹妙藥。」
 
李鉅威博士
李鉅威博士
 
李鉅威博士簡介
 
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30年,專研中國及亞洲區經濟發展,並曾於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Economic Growth Center)出任訪問學人。2011年6月,李博士獲澳洲 World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舉辦的全球經濟、金融及管理峰會(Global Economics, Finance and Management Conference)頒發最佳論文大獎。李氏曾為多間國際機構、外國政府及商業機構出任顧問,並定期接受本地及海外媒體訪問,評論本港、中國內地及外地事宜。
 
撰文:郭思蔚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