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兩小無猜到抽刀斷水

文人筆下說情侶自幼認識,感情契合而成夫婦,都愛用「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可知這兩句話,正正出於李白的《長干行》?李白以絕詩律詩於時人見稱,樂府詩《長干行》多為人所忽略。

李白詩《靜夜思》最膾炙人口。正是「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黃口小兒可誦可解的詩歌,有上千年歷史。突然,有文友對我說,這不是李白作的。以李白這樣的大詩人,那有在20字中,用了兩次「明月」?思之亦有道理。

李白煮字鑄辭  精妙匪夷

幾年前,聞說有讀書人留學日本,讀得唐人傳至日本不同版本的《靜夜思》,證實果然沒有兩次「明月」。後來筆者翻閱手中清乾隆王琦校訂的《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原來《靜夜思》確是沒有「明月」,而是如下文字:

牀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

讀到這首「古本靜夜思」,真是有點失望。但幸好不知那個好事者把它改了,改得很好啊!這如金庸把元好問的「道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改成「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把輕怨變為噴薄激情,更能廣傳後世。

其實,李白真是個曠世詩才,他在一首詩中,首二句竟連用三個相同的字,再兩次用兩個相同的字,然詩味悠然,古意盎篇。且看四句「登金陵鳳凰臺」(原律詩八句)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上文十四字中用三個鳳字,兩個凰字,兩個臺字。律詩兩句只用十個字,一絕!歐陽修《蝶戀花》的「庭院深深幾許深」一句重覆三個「深」字而用得巧妙,歷來引為美談。而李白《夜坐吟》中連用三個「夜」字,「冬夜夜寒覺夜長」卻無人提及,真替李白不值!李白是浪漫派詩人,但亦有俏皮時候。唐人筆記傳說:

微時,募縣小吏。入令臥內,嘗驅牛經堂下,令妻怒,將加詰責。太白以詩謝云:素面倚欄鉤  嬌聲出外頭,若非是織女  何必問牽牛。

筆記說李白最初應徵縣中小吏,曾牽牛經屋內,縣令妻正要責備他,他卻說你並非織女,何必關心我牽牛的事呢?情景風趣可喜。請注意他的詩用「外頭」、「何必」,和今日香港人用語正相同。

《長干行》青蔥婉雅  寫盡真情

文人筆下說情侶自幼認識,感情契合而成夫婦,都愛用「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可知這兩句話,正正出於李白的《長干行》?李白以絕詩律詩於時人見稱,樂府詩《長干行》多為人所忽略。今見詩如下:

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舊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長干是地名,南京有長干里。李白化作一年輕女子下筆,掛念遠行丈夫,勾起童年相處之樂,初婚的甜蜜和分離的之苦。全詩以年幼天真無邪相識開始,結成夫妻後慢慢相投相愛才愛得緊貼。「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點出女兒家不更事的純真可愛。後段為擔心丈夫的安危,為坐愁紅顏老而焦灼。顯出作者觀人於微,點出妻子對丈夫誠摯之愛,令人感動。結語以不惜赴遠迎接丈夫回家,使人讀來內心舒暢,欣賞到圓滿結局而快慰。作者在短短故事中,牽動了讀者喜樂哀愁的情緒,不愧出色高手,此詩為時人忽略真可惜!

詩文雄豪肆放  刻畫世情得失

李白人如其詩,雄豪肆放。如《長干行》婉約之作不多。有說李白行止亦豪邁。傳聞開元中李白見宰相,遞上名片自署是「海上釣鰲客李白」相問:「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鉤線?白說:「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蜺為絲,明月為鉤。」相說:「以何物為餌?」白說:「以天下無義丈夫為餌。」旁人想不到他這樣張狂,盡皆驚悚。

李白以詩稱著,唯為文亦極出色。30歲時寫《上韓荊州書》自稱自許,雄瀚飛揚,但絕不令讀者生厭,正是其本領。文中「一登龍門,聲價十倍。」、「倚馬可待」均出自筆端。在《春夜宴桃李園》中,更有名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何以是「浮生」呢?大抵認為人生如默默河水,靜靜逸流。不過絕不能自主,命運如隨流水之漂泊,一切如夢虛幻不可持,而歡樂時光又有幾許呢?筆下珍戀光陰,感慨無限。

浪漫情懷  生死如是

李白名詩名句不少,獨賞「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兩句(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如此平凡常見景像,比喻卻如此生動貼切,意景在李白筆下頓時昇華。若非天縱才華於胸臆,若非人生得失深刻之體會,豈能直道如此人心滄桑之慨歎?再與春花怒發少年情之《長干行》相提,真如見春花秋月、夏暑冬寒,悲歡離合一世情,隱然灑脫筆墨之間。

李白辭世,亦充滿浪漫情懷。有說李白身穿宮錦袍,傲然自得,遊采石江,因醉入水捉月而遇溺。梅聖俞有詩紀其事:

采石月下逢謫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

不應暴落饑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此詩多方傳誦,李白便隨月而去。

其實這不過是美麗的誤會,李白暮年依附族叔當塗令李陽冰,62歲病危時,在病榻交文稿請代之結集作序,方為事實。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