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李宗鴻(Francis)的《從文物看中國歷史》(Understanding Chinese History through Antiquitues),把書打開,一版是文字,另一版是文物。文字是黑字印在白紙上,文物,拍攝下來,是有顏色的寶物,是文字與文物的對照。Francis從新石器時代的紅陶缽、紅陶葫蘆瓶說起,那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作,是公元前4800年至4300年的出土文物,為半坡的典型器物。Francis的解說:「葫蘆瓶……體現了原始社會母體崇拜。」
來到書的最後一頁,文物是廣彩高足杯,那已是清十九世紀末的瓷器,與仰韶半坡文物相隔6000年。Francis的說明:「廣彩(Mandarin Palette)指清代的商人從景德鎮把白瓷運至廣州,在當地繪上色彩的圖畫再燒製而成。」因為是外銷商品,貼近西方設計。圖片展示出來的廣彩高足杯,「為西餐用作放置雞蛋之用」。
Francis說從欣賞到喜愛中國文物的經過:「一切得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那時候,不少出土文物在荷李活道出現,從恐龍蛋化石到新石器時代文物,五六百元可以買到一件。一個月補習費,可以買下心頭好了。」
Francis唸小學時已對中國歷史着迷,先看連環圖歷史故事,卻未能滿足他的求知慾:「我小學看《史記》,讀中學,看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國史大綱》,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活在不同年代的人所用的器皿、錢幣,讓我想到,他們是怎樣生活的呢。」
Francis書寫《從文物看中國歷史》,他希望「涵蓋中國各個朝代的文物外,特別重視一些較冷門時期,例如南北朝。另外,文物的選擇亦顯示交流的元素,例如絲路、海上絲路等。」
Francis其後傳來一張他在罕薩(Hunza)拍的照片:「唐三藏當年取經,也有經過罕薩。相傳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印度,其中小部份軍隊留在罕薩地區,故現今的罕薩人有些擁有藍眼睛。」
Francis肯定「觸碰歷史」(touching history):「如能近距離觀察文物,即可窺見當時的生活細節,以至古人對美的追求。」
後記
Francis會再接再厲,寫一部元代陶瓷藝術。然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越南的陶瓷,值得深入探討。」
Francis說他的「興趣在於文物,那是研究歷史的橋樑,可補文獻的不足。一個博物館或一個文物收藏,除了是古代之美的集合外,更是一所社會文化史的圖書館。」
詩人William Blake說”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從一粒沙看世界),太抽象了。還是從一件文物,來看當年的世界,是怎麼模樣,實在多了。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