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傳》中,老頑童周伯通自創自己左手和右手打架的「左右互搏」,課室裏沒有坐着周伯通,卻有不少比老頑童更古靈精怪的小頑童。面對層出不窮的學生,老師也要施展渾身解數,內外兼修。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學術)兼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李子建教授親自為香港教育打通經絡,分享21世紀教師養成的內功外功,更出手調整教育課程,去蕪存菁,務求切合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和需求。
為課程創造「留白」空間 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候任特首宣布將增加50億教育恆常投資,為教改帶來不少空間和可能。李副校自是欣喜,他說:「這個撥款符合高增長和先進經濟體的投資,是難得的機會,但如何用好這50億,是相當考功夫的問題。我認為這恰巧是一個契機讓各持分者如校方、辦學團體、家長和學生等檢討過往,先就社會需要或想要怎樣的學生達成共識。」
當知識變得唾手可得,老師身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逐漸轉化為學習輔助者,更應使出「四兩撥千斤」,適當選擇教學範圍,他道:「學海無涯,老師若然什麼都想教,反而走進恨鐵不成鋼的困境。老師便要考慮會否教學內容多寡深淺,以提升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率。學校和老師應該問問自己:『未來學生需要什麼能力?』這就是我們要培養的目標。」21世紀瞬息萬變,教育應因時制宜。所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在資訊氾濫的年代,未來老師的角色更多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能隨自己的興趣來認識世界,進入全人持續學習時代。
即便如此,香港老師的工作也接近臨界點,其壓力比全球其他發達地區偏高,鮮有空間推動改革。李副校希望撥款有助於未來5-10年增聘教師人手,更期望各持分者合作釋放空間,減輕老師和課程壓力,達致多贏局面:「在整個知識環境和學習模式的轉變下,是否可以減輕課程工作量,給緊湊的課程和教學給予適當的『留白』,讓學生自由發揮和體驗多元化學習之餘,也騰出更多空間給老師引導學生規劃自己未來的生涯,締造1+1大於2的可能。」
老師的角色一直在變,學生的學習模式亦然,課程和評核改革也需要與時並進。教大率先在大學中進行改革,李副校分享道:「目前校方仍在磋商當中,初步希望加入佔學分的體驗學習課程、海外學習項目和多元考核模式,亦會增加實習時間,鼓勵同學積累不同學習經歷。教育多元,學生和老師也再難滿足於單一的考核方法。李副校建議中學也可嘗試引入其他評核方法,給學生多一個選擇,多一分「留白」。
拓展國際視野 練就百般武藝
教育一直面對時代的衝擊,老師也要集百家所長,不能專於一派武功。李副校笑言:「除了本科專業之外;現在的老師要『周身刀』,甚麼都略懂一些。」上一個年代資訊科技的興起,顛覆傳統教學模式,餘波不斷。老師從過往手執課本念念有詞,到用投影器、簡報表,以至現在資訊科技學習已踏入編程(coding)時代,老師也重新回到教大學習最新編程技術和教學法,希望將技術引入學校,培養新一代學生的解難思維能力。面對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老師也要抽課餘時間回到教大進修,學一兩招特殊需要教育策略旁身,實踐融合教育,有教無類。21世紀老師要發展學生多元角度,培養學生面對不同挑戰的能力。老師自己更是以身作則,遇上教學問題便見招拆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武功招式雖多,但足不出戶而滿足於互聯網世界的資訊往往不及到外面的世界走一遭的收獲豐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卷路」,21世紀大學生除了需要專業知識外,還是敢於闖蕩江湖,拓寬眼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李副校強調說:「議題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有不同演繹,同學要認識世界多元可能性,更要尊重同一個議題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處理,我們稱之為多種可能性的語言(language of possibility)。」這種胸襟、能力和眼界彷如一張通行證,讓學生足跡遍天下,看盡世間繁華。
教師「內功」養成 路阻且長
有了豐富的「外功」招式,還需要「內功」支撐。李副校認為老師的「內功」包括品德教育與正向教育等都屬於內在的價值觀。修煉「內功」要求沉穩篤定,還靠日積月累的磨練反思,浸淫日廣,偶遇高手指點一二,沉澱所得,方成大器。然而,李副校道出首要的難題:「現在的大學生比起上一輩的年輕得多,如何讓他們在短短四到五年間變得成熟,成為導人向善的師者,是一大挑戰。」
於是,教大為本科生設計了一系列「正向教育與價值教育」的通識課程,所有(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均需修讀三個學分。課程包括正面心理學,經典古今人物的生命歷程、受苦與盼望、正向人生與道教、心靈樂與怒、追求幸福感等,旨在通過了解不同的經歷和不同排解負能量的方法,培養同學追求有意義的人生。近年學生自殺率上升,學生的心靈健康備受關注,正向教育需求更為迫切。教大馬上推出心靈教育及生命教育課程以及不同的計劃,例如:eGive資助的「生命教育」計劃及馮燊均國學基金會資助的「返本開新‧安身立命:植根中華文化的生命教育計劃」,供前線在職老師進修,以解燃眉之急。
「內功」練成,老師走進中小學,要使出「內功」實踐所學,自然不能紙上談兵。李副校接着道:「香港沒有一門科目教正向教育,有些學校可能會為學生安排輔導教育或校本德育課。然而校情不盡相同,因此老師要先了解學校的宗旨,靈活變通,設計起來更能切合學生需要。教大也有培養老師課程編排的課程,讓準老師們提早熟習相關取向。」
傳授內功,要靠言傳身教。隨着父母投放更多時間在工作和打拼上,孩子品德教育的責任也落在老師身上。李副校形容現在的老師角色多變,對於他們教導學生有一定挑戰和優勢。他舉例提到,以一位中文科老師為例,同時也可以是班主任、小組老師等,不同崗位上和角色,便於老師接觸不同學生。 「中文老師可通過文章向同學介紹傳統美德;班主任跟班上同學相處的時間比其他老師要多,對每個學生可以更為照顧;同級小組老師的話,便能更具針對性的觀察學生需要。」有時候,老師一兩句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對同學而言,卻可能如久旱逢甘的滋潤和灌溉,有些甚至成為他們的座右銘,或是關鍵時刻腦海中浮現的一句話,讓他們迷途知返或當頭棒喝,自此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生涯規劃應如霧裏看花 積極迎接新挑戰
外功也好、內功也罷,最難的還是在朦朧的未來為學生當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但往往這也是叫老師最感動的一剎。雖說初生之犢不畏虎,他們敢於挑戰但未必敢於選擇,站在人生路口的迷茫,老師便是學生最佳的依傍,一句話可以影響學生很多想法,舉足輕重。李副校特別強調:「生涯規劃不應該只是給學生幾個職業路向,讓學生選擇,而應該由老師打開何發掘學生多元可能性。對於種種未知的可能,21世紀的生涯和職涯本該是模糊而多姿多彩的。」
隨人均壽命延長,每個人的人生都多了許多時間、選擇和可能,初生之犢面對人生規劃束手無策。李副校着老師要明白兩代人的不同,並加以引導,他道:「現在,大學生已經不一定是天之驕子,未來發展相對不穩定。同時,也有更多年輕人願意承擔風險,例如到不同地方工作、流浪、兼職等,世界變得很快,現在強調的不再是一項專業能力,而是多項工作及生活能力,正如現在流行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模式,一人打幾分工,是未來社會的趨勢。因此,我們需要讓學生培養好心態,及早裝備自己多項技能,用樂觀的態度迎接新挑戰。」
不論武功高低,習武之人追求「俠之大者」的風骨,正如教大對師德的要求始終如一。
李副校道:「所謂師德,是老師要對教育專業有承擔,要有教好學生的使命感,要實現公平和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老師要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良好品格與正面價值觀,兩者相輔相成,才是內外兼備的好老師。」常將老師比作「園丁」和「靈魂工程師」不無道理,其中的細心和嚴謹造就了一批一批社會渴求的人才,而他們依然在原地默默耕耘。聽起來老師的角色向來離不開「任重道遠」四字,但老師而言,看見學生從質樸孩童到把人生活出燦爛的色彩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滿足感,其他成就無可取替。不管未來老師的角色如何變換,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只會更為緊密,亦師亦友。這份滿足感只會有增無減,更是支撐老師晚上挑燈備課,孜孜不倦的動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