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華:閱讀能令每個孩子成為贏家

朱啟華博士表示,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都不一樣,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提升學業成績,一生受用。

編按: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自2010年起舉辦一系列教育講座,開放予公眾、家長和老師參與。

「教育講座系列(十四):贏在起跑線」於2017年12月16日舉行,三位演講嘉賓為香港大學教育系副教授朱啟華博士、藍田循道衛理小學行政主任(圖書館主任)陳敏儀主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兼任講師、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常務委員──以圖書館服務支援特殊需要人士組別)及聖博德學校圖書館主任馮雁翔老師(香港公共圖書館家庭讀書會導師)。

三位嘉賓分別主講有關「閱讀大挑戰」計劃、「善用學校、社區及網上資源鼓勵兒童閱讀」、「多元化的閱讀活動」等題目,講座並設有優秀學生及家長的分享與問答環節。

當天,朱啟華博士的短講題為「贏在起跑線!?」,內容整理摘錄如下:

到底有沒有起跑線?如果有的話,在哪裏?落後了該怎麼辦?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小朋友從閱讀和學習中得到樂趣?如何學習才有效?「閱讀大挑戰」計劃又是什麼?首先請大家登入Kahoot.it回答三個問題。

第一道問題,最多人選擇「沒有所謂起跑線」。

第二道問題是「孩子該和誰競爭」:和同學?跟自己?還是跟朋友、年齡相約的同伴競爭?最多人回答跟自己競爭,也有人選了其他答案。

第三個問題考考大家對「閱讀大挑戰」的認識,比較困難,但是可以一試,最多人回答「閱讀大挑戰」能鼓勵學生閱讀、改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能為家長和學生提供提示和指引,提醒他們閱讀時要注意的地方。

「贏在起跑線」這個概念,大概在十年前開始有人談論,尤其是在國內比較多人說。一些龐大的教育產業拿這個來當宣傳口號。他們的想法是,孩子要很早上學,愈年幼開始接受教育越好,而且孩子要學習極多的課外興趣,要入讀名校,成績要保持在最好,名列前茅。

壓力過大 失學習興趣絕不健康

說實話,要令家長抱有這樣的想法,方可讓教育產業得到龐大的收入。這個講法令不少家長深信不疑,有些家長甚至在孩子念幼稚園的時候已經擔心得失眠,不斷憂慮孩子有否落後於他人,比如說擔心「已經上了五個興趣班,是否足夠呢?」

按照這種想法行事有不少弊端。很多家長認為成績就是一切,叫孩子什麼都不用做:掃地、洗碗都不用管,摺衣服和綁鞋帶都不用。上星期我到了一家中學,便跟校長聊到有些中學生連綁鞋帶都不會。這種情況很不健康。孩子可能多上了一些不必要的興趣班,更可能令本來應該有趣的學習變成苦差。

一年多前,TSA事件沸沸揚揚。那時候,有位小朋友在報章上說過:「我的生存是否只為了考試?」情況真的就是這樣糟糕。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是十分糟糕的。

教育應照顧學生的全面發展

剛剛很難得大多數人回答第一題時,都說其實沒有所謂的起跑線。

那麼,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學習?有不同人都說過什麼是教育,比如說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說法是教育包含兩件事,第一是知識,第二是性格;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更將這兩個意念加以闡述,把學習者的發展仔細分為幾方面:“Learning to know, to do, to be and to live together”(「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

很多僱主常說現在的畢業生「高分低能」,不懂得做事是不行的。性格方面,聯合國提出學習者不僅要自身進步,還要懂得與人相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除了要“learn how to learn”(學會學習),還要懂得做事情,不光是學習知識。

陪伴孩子經歷學習過程的悲喜成敗

每個小朋友的情況都很不一樣,所以真的很難說起跑線在哪裏,該在什麼時候入學。亞洲人喜歡孩子年紀比較小就開始念幼兒班、幼稚園;相較起來,歐洲人卻等孩子歲數大很多才入學。這些都不成問題,我的女兒念幼稚園的時候,有個同學在講故事時段總是不聽老師的,跑到書架推倒所有書本,像隻小怪獸。不過,現在這個同學在美國名校上大學,是數學天才、音樂天才,所以我們不能畫一條線或覺得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歲數做到什麼,這真的不需要。

你可能會問,孩子發展比其他人稍慢一點沒有關係,但是落後太多怎麼辦?我舉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假設你說孩子不僅進不了名校、進不了Band 2的學校,不單小學是這樣,中學也是這樣,進了第三組別的學校,甚至中一中二都留級,有人也許會說他是「籮底橙的籮底橙」。那怎麼辦呢?家長要以淚洗面、激動得跳樓嗎?

我說的其實是個真實例子,這個「籮底橙」學生今天是個大學教授,拿過很多獎項,這一些(指向簡報所示:2013年獲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頒發學院優秀研究員獎、2016年獲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頒發學院知識交流獎、2017年獲食物及衛生局頒發卓越健康推廣計劃獎),你們知道是誰嗎?(眾笑)沒錯就是我,所以真的不用擔心到晚上睡不着覺、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最重要的是注意孩子是不是正在學習,是否享受學習過程。家長要陪伴孩子度過所有事情,或喜或悲、成功或失敗,都不打緊,不用耿耿於懷。因為失敗也是成功之母,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事情。

良性競爭激發孩子追求進步

講座剛開始的時候,我也問了大家覺得孩子應該跟誰比較、競爭。主要來說也的確是要跟自己比較:自身不斷進步已經足夠。俗語說「人比人,比死人」,那麼孩子是否完全不可以跟其他人的表現互相比較?倒也不是,良性競爭可以,劣性競爭則要提防。

良性競爭就是按孩子的學習興趣來讓他向表現優秀的同儕學習。劣性競爭又如何?就像剛剛說的「籮底橙」學生,我們要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抱着最好的希望,做足最壞的預算,要接受無論做些什麼也不會在短期內看見孩子學習突飛猛進。小孩子有時候需要多一點時間,才能找到學習的方向。所以,主要來說跟自己過往表現比較就好。

朱啟華教授指良性競爭有助孩子發展,而學習環境應容許孩子按學習興趣來向表現優秀的同儕學習。(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朱啟華教授指良性競爭有助孩子發展,而學習環境應容許孩子按學習興趣來向表現優秀的同儕學習。(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自主閱讀、學習最為高效

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元素是閱讀。

閱讀是絕大多數學習的基礎。閱讀方面做得好的話,很多東西也會做得好。

在香港,大多數家長和老師也不明白這一點,或者雖然知道但仍未做到,意思是什麼?就是他們依然把重點放在作家課、測考、補習,我敢說上八成的老師和家長都是這樣的。可是,這樣做真的不值得,一來是小朋友不開心:被逼去做的時候,較為乖順的孩子會無奈照做,但是不開心,學習速度自然上不去,學習效能下降,可能對學習失去興趣。但是,如果鼓勵他多看書,這就不一樣。看書也不能用逼的,不能叫孩子把十大好書統統讀完。假如孩子不喜歡看,強逼也起不了作用,甚至令孩子討厭看書。

所以,要給他們很廣闊的空間,讓他們嘗試喜歡看什麼就看,就算是漫畫也沒問題。從漫畫開始也可以,孩子慢慢掌握更多字以後,只要多帶他到圖書館,多放一些書本在家,孩子會漸漸對書產生興趣。看書不單令孩子識字,還學到做人道理。

「大挑戰」助學生拓闊閱讀面 累積信心

這正正是剛剛說的馬丁‧路德‧金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說法:教育不但注重知識,還有教導孩子做人處世一方面。我們當然可以只用傳統方法,把很多圖書放在家、常帶孩子到圖書館;這是可以的,但是我們身處資訊科技的時代、智能時代,可以找科技來幫忙,我稍後會再解釋。

「閱讀大挑戰」是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的計劃,很多同學一開始只喜歡看某一兩個類別的圖書,但這個計劃能幫助他們慢慢將閱讀擴展到其他類別。計劃採用的系統設有中英語的界面,同學可以按興趣選擇圖書,點選封面進入內文,比如說The Chocolate Boy──順帶一提,我也是兒童文學作家,這本書是我寫的,而且是個真人故事。

系統設有一些指引和「大挑戰」規則,每本書也有十道題目。如果答錯,系統會顯示一些提示,鼓勵同學再答,培養他們的成功感。如果孩子一答錯遊戲就結束,學生的挫敗感會很強,所以我們要讓他們知道答錯題目不要緊,可以再接再厲,一共有三次機會可嘗試作答。大挑戰的每一道問題最後均會顯示正確答案,向學生給予即時回饋。

中美港台學生積極參與「大挑戰」

只要肯嘗試,任何一個小朋友也可以做得好。不少學生參加計劃後增廣見聞,從識字量低變成班上的「尖子尖女」。在香港,參加計劃的學校為數不少,有30多所小學和10幾所幼稚園。除了香港的學校,台灣、美國、中國大陸等地的學校也有參與計劃。

港、台、中、美四地共有50多所學校或圖書館參與了「閱讀大挑戰」計劃。(朱啟華教授簡報)
港、台、中、美四地共有50多所學校或圖書館參與了「閱讀大挑戰」計劃。(朱啟華教授簡報)

一些回答了許多「閱讀大挑戰」問題的小朋友會在問答環節跟大家分享他們的經歷。回答最多問題的參加者很厲害,看了400多本閱讀大挑戰的書,而且回答問題得分很高,90多分,我也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大家可以聽聽他們分享。

我也做了一點研究:小朋友喜歡閱讀大挑戰,從中可以學到不少東西,但是對他們測考分數有幫助嗎?我的研究探問的就是這一點:這些閱讀活動對學生的分數有幫助嗎?他們可以學到什麼?計劃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有幫助嗎?從什麼方面而言有幫助?是閱讀的模式還是頻率?

閱讀習慣有助提升中英數常各科成績

我的研究對象有39位同學,小朋友說,參加閱讀大挑戰前只看過十多本書,參加計劃後閱讀量增至200多本;也有同學反映以前自己只看漫畫,但參加計劃後開始看小說。我也做了訪問,了解參加者的學業成績自從參與計劃一年以來有沒有進步。有的話,進步的科目是什麼?中文、英文科,還是其他?

有小朋友告訴我,中英文科目的閱讀和寫作都進步了,而且常識科也有進步。

有家長告訴我,小朋友的數學也進步了,讓我覺得很有趣。為什麼呢?原來小朋友以前不太會解題,但是現在成了解題專家,數學成績進步了。

有學生以前英文、常識科考試只拿10分,現在一躍進步至90分。

我比較了參與了計劃和沒有參與計劃的學生,發覺前者在閱讀方面,特別是在英文方面,能力皆有提升;還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寫作、聆聽、說話,考試。參加了計劃的學生總分為紅色那一欄的161分,高於沒有參加計劃的學生(136分)。那就是說,在5個月內,參與了計劃的學生分數提升了30分;這是根據校本評核結果得出的結論。

朱教授以定量分析來研究學生的語文能力有否因參與「閱讀大挑戰」活動而提升,評估計劃的成效。(朱啟華教授簡報)
朱教授以定量分析來研究學生的語文能力有否因參與「閱讀大挑戰」活動而提升,評估計劃的成效。(朱啟華教授簡報)

家校鼓勵學生探知 讓每個孩子成為贏家

所以,藉「閱讀大挑戰」鼓勵小朋友閱讀,讓他們選自己喜歡的書,給他們一些富挑戰性的問題,學生自己去看很多書、回答很多問題,這個學習過程才是最有效而有趣的,且能令學生的學業成績有所進步。

看書除了學到知識,還能學到做人道理──這是小朋友自己說的。他們能學到誠實,學會怎樣顧及他人感受。閱讀大挑戰能減低老師的工作負擔,也能給予學生動力閱讀很多圖書,每個孩子都成為贏家。閱讀大挑戰還有“worm catcher”這一部分,我先不說太多細節,讓小朋友一會兒分享。

最後,在美國也很多學生參與計劃,甚至市長也會跟小朋友一起慶祝他們的學習成果,因為他們做得很好,暑假期間有幾位同學很努力看書,閱讀能力進步了10-60%。至於台灣,小朋友的進步也很大,家長也很開心,不只因為孩子學習能力提升了,而是因為孩子們透過一起借書看書和回答問題而建立友誼。

「閱讀大挑戰」計劃鼓勵學生閱讀中英圖書,參加者甚至在友儕間互相推薦書目。(朱啟華教授簡報)
「閱讀大挑戰」計劃鼓勵學生閱讀中英圖書,參加者甚至在友儕間互相推薦書目。(朱啟華教授簡報)

總括而言,「閱讀大挑戰」一方面鼓勵學生閱讀,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改善閱讀能力;此外,每一本書的思考題目可以令家長知道有什麼問題可以跟小朋友在閱讀後一起討論。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