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公布的《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預測,全世界多達七成人口於2045年會在城市裏居住。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動將會給各地城市規劃帶來莫大壓力,尤其是基礎建設,例如:城際交通、食物和水源、電力能源、污水處理、公共安全等設施必須要緊密地配合。
所以,世界各國(地區)都不敢掉以輕心,積極去發展「智慧城市」。香港亦不例外,緊貼世界潮流,政府於2020年12月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提出環繞「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政府」、「智慧市民」、「智慧經濟」等六個發展領域之下的130多個項目。
網絡、通訊是未來「智慧城市」核心基建
「智慧城市」計劃充分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ICT)包括5G網絡、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來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續性。例如:通過智能電網去自動調整及優化配電系統;利用車聯網及全球定位系統來舒緩車輛堵塞問題等。由此可見,網絡及通訊是未來「智慧城市」的核心基建。
專家指出未來30年,在5G甚至乎6G網絡支撐之下,「智慧城市」中的物聯網將會連接城市中「一磚一瓦」,汽車、樓宇、市民等都會互聯互通,有學者估計在未來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的周圍都會出現百個或以上的「傳感器」(Sensor)。因此,網絡安全將會成爲社會及各行各業的首要話題。
實際上,網絡安全並不是一個嶄新話題,早於1991年便有人提出「網絡珍珠港襲擊」的警告。目前,雖然世界上的網絡攻擊與日俱增,但是它們大多數的目標是針對個人或企業。再者,雖然這些攻擊所造成的損失會很大,但它們卻不會擴散。然而,未來隨着汽車、家電、電廠、路燈,以及數百萬個其他的事物相互連接,網絡攻擊的後果也會愈來愈嚴重。
世界各國將會面臨愈來愈隱蔽的攻擊,而且損失將會十分之慘重。舉例,被資訊界譽為「第一次網絡戰爭」於2007年在愛沙尼亞發生,一連串的網站被黑客入侵,被逼停頓。在連串攻擊浪潮中,報紙和電視台受襲,之後到學校,最後蔓延至銀行。愛沙尼亞推動電子政府,高度倚賴電子網路支援日常運作,攻擊爆發後,當地政府的運作近乎癱痪。經此一役,網絡安全已被世界各地政府重視,並成為「國家安全」的基本任務。
在「物聯網」安全問題上,「遥感器」實際上是一台專責的小型電腦。但基於應用、物理空間及電源限制,它較一般傳統電腦簡單,難以配置額外、複雜的保安軟件或硬件,所以自身保護能力較弱。加上「遥感器」將布滿全城,數目眾多,它比一般電腦被襲擊的蓋率更高,造成嚴重破壞。
網絡安全、私隱成最大風險隱憂
例如心臟起駁器等智能醫療設備一旦被第三者入侵截停,將危害病人生命;在「智慧城市」中,若備置有「遥感器」(Sensor)的「紅綠燈」一旦被黑客襲擊,全城交通也有機會因此癱瘓。類似的「物聯網」設備將隨着電子「配帶裝備」(wearables,如眼鏡、手錶、鞋)的日益普及,第三者侵襲的機會也越來越高,增加對人生安全的威脅。
私隱是另一風險,由於用戶使用「物聯網」設備時難免留下自己的身份記錄、所在地的環境信息等,第三者能輕易盗取當中信息,更不排除用這些信息作非法用途。以心臟起駁器為例,若用戶的健康資料被不法分子偷去,可能對該用戶造成傷害;在「智慧城市」中,裝備「物聯網」設備的私人汽車清晰記錄了用戶每日的行蹤,有關用戶容易被不良分子跟蹤與騷擾。
有網民曾經提出網絡安全最壞的情況就是「網絡世界末日」。在未來網絡監管失控的條件之下,網絡攻撃愈發愈瘋狂、愈頻繁,整個世界的互聯網、物聯網等平台,以及其中所包連帶的經濟社會功能都可能會崩潰,全球發展便會一落千丈。
「智慧城市」發展除了潛藏「網絡安全」的隱憂之外,「政治安全」亦難以避免,一個政府若然缺乏政治信念及金錢,而硬要去投資發展「智慧城市」的話,最後所建造的城市將會變得極其擠擁和肮髒,更會成爲暴動和沖突的爆發點,旁人便會見而遠之。幸好這問題在香港已不存在,相信政府必然可以順勢逐步落實《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中的130多個項目。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