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打破了世界原有的秩序,全球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層面都出現巨大的變化,改變了人民的生活型態。香港過去兩年,經歷5波疫情衝擊,教育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全港中、小學和幼稚園陷入停課、復課的循環,對學生的學習造成長遠的影響。儘管如此,香港教育工作者在是次危機之中,培養和展現出強大的適應力,並預測未來發展,未雨綢繆,以應對多變的局勢。
數碼鴻溝加劇學習不平等
疫情迫使學校多次暫停面授課堂,嚴重影響既定的教學和活動日程,網上教學成為新常態,意味着教育界正式踏入數碼時代。因應網上學習的趨勢,學校除了教導學生使用電子設備、掌握資訊科技能力外,也要培養他們的「數碼素養」,即知識、技能與態度的整合。因此,學校面對的挑戰不僅是學習模式的轉變及引入創新科技元素,更要將品德與情意教育融入新常態的學習。
隨着科技和網絡的普及,學生花多了時間在網上學習和娛樂消遣上,我們應重視培育學生的數碼素養,包括搜集、辨識和管理網上資訊的能力、透過科技進行互動和協作的技巧、理解資訊安全和責任、避免作出缺德的行為如網絡欺凌和散播不實言論,成為良好的數碼公民,與他人和諧共處。
香港大學「數碼360計劃」的研究指出,家庭的支援對學生培養數碼素養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疫情期間,弱勢家庭的學生在網上學習時,因家庭環境和設備限制而未能順利學習,例如沒有足夠的電子設備、網絡不穩定和網速緩慢等,導致學習進度落後,反映社經地位差異造成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疫情促進了網上學習的趨勢,而網上學習突顯了早已存在的數碼鴻溝,加劇了學習不平等的現象。
推行未來教育 培養學生3I精神
疫情是社會每個階層共同面對的難關,學校應本着人文關懷,率先對有需要的學生伸出援手,致力縮窄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照顧學習差異,將資源正向傾斜至有需要的人,讓每個學生都有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這個關懷之情如同分發出去的資源一樣,傳播給更多人,宣揚互助互勉的精神。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為了適應急遽轉變的世界,並培育下一代成為未來社會的棟樑,早於數年前訂立了全新的學校發展政策,推行「未來教育」,以發展「未來學校」、「社區學校」和「幸福學校」為目標。
學校推行未來教育的核心價值是Inspire、Innovate和Impact,以培養學生求知、求新、求變的思維為宗旨。疫情多變,老師需頻密切換面授課堂、網上課堂和混合式教學的模式,雖然教學方式和策略改變,但老師教書育人的初心不會改變。老師特別重視學生的學習多樣性,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適當的學習機會,發掘和激發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裝備自己,為未來發展鋪路。
老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領導,是「3I」之首Inspire的重要元素,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老師選擇迎合學生興趣和配合其能力的教材,並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運用這些策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可以是短暫的,3分鐘熱度轉眼冷卻。因此,老師的教學和課程設計,對於推動學生持續學習、享受過程和取得成果尤其關鍵。當學生掌握了知識,完成目標並獲得成就感,學習動機會愈加強烈,變得主動、自發和積極地投入學習,最後培養出學習的習慣。
創造力才是社會發展原動力
「3I」之二──Innovate建基於人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創造力包括創意及實踐,即Creativity with ACTION,當中六個核心價值分別是:應用(Application)、協作(Collaboration)、轉化(Transformation)、整合(Integration)、觀察(Observation)和達成目標的方法(Navigation)。學校的教育基於Creativity with ACTION的原則,教導學生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以行動實踐創意。由於單靠個人力量難以實現目標,須通過與他人協作,提升效能。然後細心觀察和了解世界的需要,培養國際視野。
從人的角度出發,將知識和技能轉化及整合,融會貫通,構思貼合現實需要、具前瞻性的方案,並制定達成目標的路線,按部就班前進,最後創造出對未來社會有價值的事物。現今青少年並非缺乏創造力,而是他們的創意思維在成長的過程中,被社會的常識和規條漸漸磨滅了。現在大家終於意識到,創造力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創新教育是改善人民生活及建構未來社會的關鍵。
最後一個「I」是Impact,代表Values in Action。學校重視培育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和社會責任,掌握創新技能固然重要,但了解人的需要和作出回應才是進步的真諦。學校與時並進,引入尖端的教學設備,為學生設計結合「人」的創新課程和提供相關學習經歷,鼓勵他們以人為本,秉持為人謀求福祉、貢獻社會的心,綜合和運用所學知識,以實際行動為有需要的人解決問題,以科技服務他人、回饋社會,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
學校與社區、社會人士及外間機構保持緊密聯繫,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及支援。通過社區服務增加學生自信、提升社交能力及培養同理心,同時鼓勵同學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和關注社區的需要。
以人為本的智能認藥機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市民晚年生活素質備受關注。學校預見到下一代將會接觸更多長者及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社會及經濟負擔。學生不是社會議題的旁觀者,學校鼓勵學生關心長者,以長者為目標群眾進行創意發明,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藉此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及關心社會的態度。
本校學生彭炫康、殷偉濤和莊啟維運用AI鏡頭和編寫程式發明了「智能認藥機」,設計概念源於他們留意到長者每天需要服用多種藥物,長者難以分辨它們的外形和記住服藥資訊。智能認藥機操作簡單,只要將藥物放到鏡頭前方,待它辨識藥物,就會向使用者的手機發送藥物種類、作用及服藥指示的短訊,減低長者吃錯藥的風險。
學生曾帶同智能認藥機探訪北河同行的「深水埗明哥」陳灼明先生,以收集用家意見。明哥對學生的發明讚口不絕,欣賞他們結合知識及對長者的關懷,學以致用,為改善長者作出貢獻。學生又跟隨明哥走入民居派發飯盒,與長者交流,進一步了解長者日常服藥的情況和生活上的困難,作為日後發明的參考。
學生正正實踐了Values in Action的精神,以人為本,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發明,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解決問題、改善生活。「智能認藥機」除了獲得大眾的青睞,也收到社區康復機構的查詢。學校會進一步推廣學生作品,尋求與企業和機構合作的機會,成為與社區緊密聯繫的「社區學校」。(有關學生發明「智能認藥器」、探訪深水埗明哥和長者的經歷,可參閱報道:〈中學生走進社區 服務長者 培養好品格〉)
疫下同行活動 促進長幼共融
疫情嚴峻之時,長者作為高危群組,各界呼籲他們減少外出以降低感染的風險,而安老院舍亦全面暫停探訪。獨居或居於安老院的長者,須面對疫情帶來的壓力,加上他們是對資訊科技認識不多的一族,不懂使用電子設備獲取資訊、與外界保持聯繫及滿足生活需要,可能會產生被排擠的感覺,增加了他們的孤獨感和無助感。
在特別假期期間,學校與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合作舉辦「疫下同行」活動,學生通過視像探訪與長者聊天,在疫情下為弱勢社群送上溫暖。學生在視像探訪中,以製作投影片、點播、講故事、生活分享等方式,與耆康會的長者互動,隔着螢幕送上關心和歡樂。是次活動通過跨年齡的交流,宣揚敬老、愛老及尊老的文化,鼓勵學生在家庭和社區中實踐助人助己之精神。
學生不但能增進與長者溝通的技巧、掌握相處之道,更能從他們身上吸取各種寶貴知識和經驗。另一方面,長者能從學生身上感受到時下年輕人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包括關愛、互助和同理心等,通過互相學習建立關係,加深彼此的了解和聯繫,促進長幼共融。若學生懂得與長者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甚至在學習歷程中施以援手,將來也會懂得關心社會群體、貢獻自己造就他人。
疫情是開創學習新常態的契機
未來教育應為學生提供實踐創意、實境學習的機會,除了掌握未來知識和能力外,也要讓學生親身接觸社會大眾,通過關心社會培養同理心,學習利他主義的美德,以貢獻社會為目標。是次疫情為教育界帶來重大的啟示,學校要為新常態做好數碼化的準備,強化電子學習策略,老師須掌握網上教學和混合式教學,以培養下一代成為良好數碼公民為教學目標之一。
另一方面,我們了解到基層學生因數碼鴻溝而無法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長者因不熟悉科技而被邊緣化、弱勢社群面對資源短缺的窘境,我們不能忽視這些人的需要,應主動向他們伸出援手、提供協助,彰顯互助互愛的精神。病毒無情,但人間有愛。是次疫情,是危機,也是開創學習新常態的契機,更成為了未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