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的風水詛咒(下)

朝鮮半島上的國家難以成為強國,長時間的分裂以及弱勢才是它的命運。

古書談到風水的要素,一定會提到地理四科,即龍、穴、砂、水。也有人加入向,成為五套學問。這套理論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已經開始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當中的龍脈學說,其實即是中國的地形學,只是賦予了形而上的吉兇意義而已,早在山海經時代已形成一套系統。

這套學說能極為準確地判斷一地的風水,甚至一個很大區域內的風水吉兇。但要用來評論一個國家的風水,則仍有不夠完整之處,或有部份要點被人忽略了。

強盛視乎土地面積

一國要強盛,首先要看土地面積大小。國家主要是人類聚居之處,所以屬於陽宅,陽宅首要重視者就是地基。與陰宅不同,陽宅的地基一定要足夠大,這樣氣場才夠強勁。《天元五歌》有云,陽宅「但比陰基宜闊大,不爭秀麗喜粗雄」。就是說陽人居住的地方,包括國都等等,都應建在廣闊的土地上,以收納大山大水的氣場。廖金精的《俯察本源歌》也云﹕「建藩山水必大聚,中聚為城市」,認為必須有大山大水相互交合,才能產生出極旺的生氣而成為風水寶地。

早在春秋時代的《管子》也說,建立國都的要點是﹕「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重點就是「大山」和「廣川」兩個概念,即附近的山和水的面積一定要足夠大,不能太過狹小。可以推想得到,若一個國家面積細小,地形狹窄,何來有那麼多的大山大水呢?

國家面積足夠大,則其國民會比較穩重,底蘊較深,總體實力會比較強,有很深厚的潛力。但其國民較缺乏靈活性,不論吉兇,都會有緩慢的特性。即衰敗之時可能要花很長時間,而且要在谷底徘徊良久。而在發展壯大時期,所花的時間也會比較多。當然,由於底蘊深厚,一旦國家發展起來,會比較全面,而且足以威震四方,改變國際格局。

至於面積不大,甚至地形狹長的國家,通常其國民都會較為浮躁,底蘊較淺。但亦會較為靈活,善於應變。這些國家的總體實力通常較弱,它們崛起時會比較快速和容易,但只會在較個別的範疇揚威。而一旦國運衰落,其速度也會比較快,而且不容易再次興起。古人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此之謂也。

國土方位取決國勢

除了面積要夠大,還要看其國土所處的位置。凡是身處整個區域的邊陲地區的,國運通常會較長久和興旺。而在區域中心地帶的,則為之四戰之地。《管子》說國土四方受敵的國家叫做衢國,情況特別危險,這種國家國運最弱。

以春秋戰國時代的國家形勢為例,春秋五霸中晉國居於北方,齊國居於東方,楚國居於南方,秦國居於西方,勢力最為強大。這些國家正是處於邊陲地帶。唯有宋國居於中原地區,處於所謂的四戰之地,所以在五霸中實力最弱,而且稱霸時間最短。直至戰國時代,這個基本格局仍然不變。

造成這個局面,既是自然趨勢,亦是各國君主刻意經營的結果。例如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就稱霸北方,楚國自吳起改革後雄據南方,秦國採用謀士由余的策略滅掉西戎十二國,成為西方大國,這些大國都有意地成為自己一方的唯一超級大國,從而減少邊境受襲的機會。例如秦國就只有一至兩面邊境與晉楚相接,而且有險要的關隘可守,因而進可攻退可守。這些能稱霸的國家就是處於整個國際體系的邊陲地帶,而不是中央地帶。

朝鮮半島 十面埋伏

那麼,朝鮮半島是屬於邊陲地帶還是四戰之地呢? 半島是一種地理學的概念,此種地形三面環海,一面與陸地相連。上古時代,人類主要在陸地生活,故半島地區應屬邊陲地帶,此所以商朝宗室的箕子據說就逃亡到朝鮮半島以躲避戰火。但隨著海洋活動不斷發展,朝鮮半島就逐漸變成了四戰之地。中國有三大半島,即雷州半島、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世界上亦有阿拉伯半島和意大利半島等。近代的風水大師吳師青似乎非常推崇這種地形,他認為「天下半島,往往應運而生聖賢。在昔孔子生於山東半島,耶穌生於阿拉伯半島,釋迦生於印度半島,皆為發揚宗教之聖人。」

無疑,半島地形由於與外界接觸較多,而且是各方交匯之地,所以通常經濟文化較為發達,但並不一定單是出產聖人,主要還是社會的經濟文化較為發達而已。不過,這些所謂發達之地,往往亦是兵家必爭之地,極容易受到兵災摧毁,很難長期形成大一統的政權。例如巴爾幹半島就成為歐洲火藥庫,釋迦族所在的印度半島也是長期處於分裂及半分裂狀態。所以,若一個國家是處於半島地形之上,根本難望長久的繁榮富強。

朝鮮半島處於東北亞地區,夾在中國、俄羅斯和日本中間,和東部、北部和西部都接觸緊密,所以經濟繁榮不成問題,而且極受周邊的經濟及文化所影響。起碼中國和日本的文化,在朝鮮半島都種下了很深的根。但與此同時,朝鮮半島亦是處於四戰之地,周遭強敵環伺,島上的南北韓都屬於古代所謂的衢國,要不就要向強敵臣服,要不就會被攻擊或佔領。所以,朝鮮半島的國家即使恰逢世運能夠發展於一時,其旺運也會比較短暫,難以持久。因此也可以斷言,朝鮮半島上的國家難以成為強國,長時間的分裂以及弱勢才是它的命運。

這一點,才是朝鮮半島的風水詛咒。

 

前文:朝鮮半島的風水詛咒(上)

潘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