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的任期為四年。
當我們知道任何一屆立法會展開的年份,4年後便會有一個新的立法會產生。簡單來說立法會選舉年就是每相隔4年的年度。
那一廂,行政長官的任期為5年,按照以上的邏輯行政長官的選舉年就是每相隔5年的年度。
如果某一年湊巧兩個選舉都在同年舉行,那麼多少年後才有同樣情況出現?在這個簡單的命題,大家都知道每20年出現一次。所以20、40、60等等年後,便會出現。而20就是符合這個條件的最低值。在數學上這個數值被稱為最小公倍數。
決策者要兼顧不同持份者利益
那麼最小公倍數怎樣和我們日常生活扯上關係?
所有決策者,都需要兼顧不同持份者的利益, 所以涵蓋的範圍要恰如其分,但又要考慮到實際運作上的各種限制,例如人力支援,或財政資源,難免有顧此失彼的情況出現。在此情況之下就得運用「用得其所」這個概念來作出決策,就是在資源緊絀的情況下要做到面面俱圓,全方位照顧各方面的利益。以數學術語來說這就是尋找考慮中的各種不同元素最小公倍數。
在私人機構中決策者所面對的是自己的用家、客戶,他們可以在不同時期給予不同人士不同的待遇,因為他們基於商業考慮會將服務對象聚焦於某一個族群或某一個時段,他們作出的處事方式旁人無法置喙。所以在商業社會不時會見大減價、大傾銷或其他推銷的優惠的舉措。
但在公共機構層面看來,類似被視為偏頗的提供服務方式多不為人所接受。這不是說所有決策都要全方位推行於社會各界,但在任何特定的服務範圍,是會極力避免任何厚此薄彼的待遇。這個考慮往往導致執行上的困難。
以為N無人士提供協助為例,因為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何謂N無人士,導致不少被視為邊緣的持份者質疑為何被摒棄於政策之外,形成不斷擴大服務範圍的強大壓力。當然採取一個寬鬆的處理方式會紓緩這方面的困難,但是就會偏離「用得其所」的要求。這正是財政司長撰寫財政預算案所面對眾多困難之一。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