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語言啟蒙 在餐桌上

孩子需要聽大人說話來模仿,父親有回家吃晚飯的孩子,詞彙量和語言能力比較強,因為大人對話時,用到的文法和句型比較複雜,詞彙也比較抽象,這會幫助孩子建構新的知識架構,使其更容易吸收複雜的資訊。

最近參加某大學校慶晚宴,開宴前,學校安排幾位傑出校友上台,報告學校對他創業的助力,例如他在哪一門課學到什麼,或在什麼時候聽到某教授的一句話啟發他,改變他的一生。這是非常好的構想,我們做老師的最想知道是什麼啟發孩子,使他發憤圖強。也常檢討自己的教學:如果當年是這樣教,這一屆學生會不會不一樣?現在有別人例子可以觀摩,我就正襟危坐,預備好好學習。

不料,大會安排某官員夫人坐我旁邊,她顯然對教學沒興趣,一直找我說話。我家沒電視,對她談的韓劇全然不知,最後只好不理她。這很失禮,但也不知該如何讓她閉嘴,心中非常感嘆海明威的那句話:人花二年的時光學會說話,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學會不說話。

啟動後天語言環境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最了不起的兩個成就。大腦有語言中心,卻沒有閱讀中心,語言是天生的,但它還是需要後天環境去啟動它。白冠麻雀一孵出,便把它耳朵灌蠟,隔絕外界聲音,在54天關鍵期內,把蠟拿掉,讓牠聽一次牠本族的歌,再把蠟灌回去。100天後,把蠟拿掉時,牠會唱,唱的跟沒有灌蠟的控制組一樣好。但如果在關鍵期內沒聽過,牠就不會唱。也就是說,雖然先天有此機制,卻還需要後天環境啟動。

人當然不能做這種實驗,但是從少數受虐兒案例中,看到環境對語言的重要性。因此,父母要盡量跟孩子說話,在智慧啟發上,錄音帶是無法取代父母的。

美國研究發現,日常生活中,父母平均一小時跟嬰兒說1500字,高級知識分子平均一小時講2100字,但是每天看電視、領救濟金的父母只講600字。當孩子3歲時,愛跟孩子說話的父母已跟孩子講了4800萬個字,而不愛跟孩子說話的父母,孩子才聽到1300萬個字,少了3.7倍。

孩子需要聽大人說話來模仿,父親有回家吃晚飯的孩子,詞彙量和語言能力比較強,因為大人對話時,用到的文法和句型比較複雜,詞彙也比較抽象,這會幫助孩子建構新的知識架構,使其更容易吸收複雜的資訊。

哈佛大學追蹤57個家庭的3歲孩子,直到他們16歲,發現不論種族(白人67%,黑人21%,墨西哥5%,混血7%)、家庭經濟,影響孩子詞彙的正確用法及詞彙量等語文能力指標,最大的因素是父母在餐桌上所花時間及所講的話。孩子在3歲時,透過跟家人一起用餐所接觸到的單字數量,可以預測他們7歲進小學時所運用的詞彙,而這時所用的詞彙又可以預測10年後,他們對語文的掌握。實驗發現常跟孩子說話的父母,他們孩子到4年級時,詞彙的數量和運用都比別人好。

語言很重要,講什麼、在什麼時候講,和講話場合都很重要,很可惜在這方面父母很少教,學校也不教,要靠自己察顏觀色來拿捏。只希望這位夫人在家也是如此熱忱地與她的孩子說話,稍稍彌補一下我的損失。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