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出任金融科技的投資銀行Ion Pacific副主席。曾俊華先生於2018年6月9日出席公民實踐培育基金舉辦的論壇,主題為「香港特色」,以下為曾俊華先生當天的演講:
今天主題「香港特色」,得知題目後,大家難免想起香港漸漸沒有原有的特色,會出現這類說法。我覺得這類想法過於負面,有懷舊的感覺,難免昔日美好的東西難以保留。人們有這類想法,其實可以理解。香港與全世界的社會一樣,變得很快。加上我覺得不少香港人比較悲觀,比較懷緬過去,雖然未至於像梁振英一樣,懷舊得要推廣華服,穿古裝打扮成古人,但有如歌詞所指:「懷緬過去常陶醉,一半樂事,一半令人流淚。」梁振英的一半是樂事還是流淚,相信大家的答案都差不多。很多人想起過去的好日子,自然變得有些感性。
我自己覺得與其悲觀,不如想一些值得珍惜的事物,怎樣才能保留下來,正如我們說保育。我覺得不應只停留在物質上,如一幢舊樓、一條街,或者一個舊社區,這些都值得保留,我們要珍惜,也要盡量保留。但我們有需要珍惜香港的文化和特色。這些非物質的財產,同樣需要我們努力去保留,留給我們的下一代。接着我按照政治文化、經濟文化和娛樂文化這三方面與大家分享一些看法。
完善制度是理性議會的基礎
今天在座除了陳方安生外,我應算是最資深的前公務員。我在1982年,從美國回港,加入香港政府。我一直最關心的事,就是香港的制度。無論是做公務員,還是回歸後做問責官員,議會工作都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當時在80、90年代,當年沒有陳鑑林、陳健波(立法會財委會主席)幫我們教路,但在工作層面的體驗,都是有建設性,有效率,遇到開心的事比較多。從前的議會工作,是我懷念的好日子。當時的議會由紳士和淑女辯論的地方,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是大家做事有底線的地方,這就是香港的特色之一,一個值得保育的特色。
不過大家一定要堅持規則和傳統。無論什麼事,我們不會鬥大聲,不會打架,更不會開會途中做直播,還要做很幼稚的鬼臉,很像學前班的班房。老實說,我覺得現時非常幸運,毋須做議會的工作。今時今日說循規蹈矩好像很過時。但我仍然相信無論規則也好,制度也好,傳統也好,因為它們有重要的功能,以及有值得保留的價值,議會才能運作至今。為何議會上有議事規則?因為我們相信議會是理性討論和講道理的地方,有了規則才維持正常運作。
香港另一個特色是我們是一個講理性、講道理的地方。重視法治,重視程序,香港人深信有努力才有回報。公共行政講求用人唯才,大家都相信一個成功的制度下,我們可以公平競爭,公義才可彰顯。這種信念令我們更重視制度,更覺得需要保護這制度。
制度不斷被政客破壞
可惜今時今日,對政客來說,我們的規則、制度或傳統,已變成用來攻擊對手的博弈工具。當制度被忽視,不再給我們尊重,這些傷害不容易復原。這些傷害令我們變成一個變質的社會。正如我們的議會,由實行多年的紳士辯論之地,慢慢變得無規無矩,變成打泥漿摔角的地方。理性再沒有生存的空間。
可能有人聽完我的話後,第一時間說與我無關,將責任推向對手。這些人的取態來自政治上的計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希望互相指責的同時,真心想一想,自己怎樣做好自己的本分,為保育我們的制度做一點事。
另外可能有人誤會覺得我是針對某些議員或某個政黨,我絕對沒有這個意思去針對任何政治立場或政治組織。我是討論我們的制度,正在被不同的政客和政治組織作出一些很深和不能復修的傷害。以我個人來說,就算那個人與我政治立場相同,甚至有相同的政治聯繫。如果做出一些傷害制度的事,我毫不猶疑地去批評,去否定。我認為這是從政者的底線,從政者的基本道德。
今天香港社會有很多對立,建制派對反對派,黃對藍。但對我來說,我只是關心一種對立,就是文明和反文明的對立。而在這個對立之間,我們絕對沒有任何退讓的餘地。
捍衛市場規章制度
接着說香港經濟方面的特色。一套完整的市場規章制度,是香港發展一直以來的基石,亦是我們歷來最顯著的特色。香港經濟可以蓬勃發展多年,因為我們的制度給投資者信任和可預測性。可預測性不是說香港的市場可保障投資者有多少回報,而是有一套制度和法律,清晰界定政府在市場的角色、位置、有什麼會做、有什麼不會做、何時會做、何時不會做。當政府和市場的界線清晰,加上有一套公平公正的市場機制,投資者不會擔心參與買賣活動的時候,政府會肆意莽為,干預市場,令他們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是推動香港經濟不斷向前的主要動力。如果我們沒有這個信心,絕對損害整個經濟體制。
最近Edelman出了trust index,裏面有一些結果值得大家擔心。這套市場機制需要大家保護。政府責任當然很重要,有適當的監察制度,但亦避免過度干預。在兩者之間,要找一個適當的平衡。同時市場的不同持份者,大家都有責任去維護市場的制度和公平性。但每一個制度都不可能滴水不漏,總會有人想辦法去鑽空子,找便宜。只要這些人在市場是少數,而我們的監管機構能無私地有效去打擊,市場制度可以維持,但如果市場的文化轉變得很快,不良的行為和操守變得愈來愈普遍,即使監管部門多麼努力,都不能處理所有問題,市場的制度就會崩潰。
有人說:「水清則無魚」這句話或有道理,但如果水太混濁,絕不是好事。好像近年來金融市場發生一些踩界,甚至違規的行為,過往是聞所未聞的。這些事不只損害小投資者的利益,亦傷害香港的國際聲譽。香港的經濟特色為我們提供不少機會,保持我們的繁榮,保持我們的穩定,非常值得我們繼續維持的。
爭取香港特色娛樂文化
最後關於娛樂文化。離開政府後,我做了一些一輩子沒做過的事,包括做電視節目主持,在電台講音樂,為卡通片做配音。我不知自己有沒有資格加入演藝界的協會,或者叫自己做演藝界的代表。請大家不要誤會,我不是針對任何人,更不是參加任何選舉,絕對沒有這個意思。
我只是想說,我作為一個香港人,應該想一下,我們怎樣保育香港的娛樂和演藝文化。我有看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電視直播。很多得獎者說感受時,提出要做好香港電影。我聽到,覺得很感動,要舉手舉腳支持。
香港娛樂事業曾經創造輝煌,相信無須我多說。我們的娛樂文化反映社會的精神面貌。曾幾何時,我們的文化透過電影、電視、音樂,出口到全亞洲,甚至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這些六、七十年代的出口,曾經是我住在美國的主要精神食糧,同時也是我的身份認同,基本元素。
今天由於香港與內地市場融合。慢慢發現香港的特色好像被「溝淡」,對投資者來說,要照顧不同市場的口味,實在是無可厚非。在這個環境下,要保留香港的特色實在不容易。
我有個信念,我仍然相信各行各業的香港人,不論做生意,還是從事創作,大家為餬口之餘,要想一想有沒有可能給「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我來自香港」等簡單信念,放在工作上呢?我們有沒有可能爭取將香港特色,我們獨有的文化得以流傳呢?我亦相信香港的市場,比如我們的動作片,其實在國際有很大的市場。
保育香港特色與中港融合沒衝突
各位,近年有些事件,比如母語事件、法庭拍照事件,都挑起社會不少人的神經。我們擔心我們一直珍惜的制度,珍惜的文化,以及香港的特色被無法抵擋的大波浪衝擊。回歸以來,香港與國家融合,是無可避免地要經歷磨合的,有好的經驗,必然有不太好的經驗。當我們思考保育香港文化和特色時,會不自覺地將香港和內地放在對立面,這是不願意見到的。
有些人覺得我這樣說,就認為我是「中華膠」。我承認我是「中華膠」,無論我在美國居住或讀書時,或回流在香港時,無論在政府工作,或離開政府,我都是「大中華膠」,而且「膠咗好耐」。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廣東省和深圳市是香港距離最接近,也是最大的近鄰。這是不能改變的客觀事實。要討論怎樣保育香港的特色?這些事實不可能不正視。我認為「大中華膠」和保育香港特色,完全是無衝突的,甚至認為如果我們不考慮中國客觀的背景,或者不去理解香港發展的歷史,我們是無可能準確了解香港的文化。
說回近日大家關心的母語事件。我完全明白為什麼香港人如此上心,但我覺得公開強逼政府官員表態。不論什麼答案,我覺得沒有太大意義。要保育廣東話、港產片、自由市場、規章制度等香港特色難不難?我答不難,大家都不會相信。
我做了很多年香港人,最令我驕傲的是,香港人無論面對任何逆境,我們總有辦法去處理好面對的問題。反而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去懷疑,去否定自己,最後只會一事無成。要保育香港的特色,與其靠人施捨,不如靠自己去爭取。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由自己做起,我相信如果大家齊心合力,一定會成功。
「香港特色」之一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