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的重量與詩意

新媒體浪潮下的紙張閱讀

記得,52歲蘇童在書展談到讀書時說,別指望讀書會給你漲工資,給你找工作,有什麼看得見的效益,但在你人生某一階段,你會突然體會到它的作用。
香港書展落幕已個半月,但有關話題仍餘音繚繞,不欲散去。日前,上海書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相繼結束。以上海書展為例,圈中人的議論話題常常與香港書展碰撞。
 
撰文:江迅(《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香港書展是怎麼做的?」

 
今屆上海書展,謝絕養生、理財類圖書作現場活動,減少明星書亮相,分貝小了,書香濃了。對此,有贊同,有非議,於是就問:香港書展是怎麼處理的?上海書展主辦方希望出版社多帶一些優秀的非暢銷書參展,參展商則貪圖展位人氣再高些,書展人多究竟是好是壞?香港書展為什麼年年講究入場人數?上海書展請了100名社會各界愛書人士推薦100本書,展覽尾聲會請讀者推薦「上海書展十本最有影響力的書」,此舉褒貶不一,今後還要不要這類榜單?香港書展又是怎麼做的?
 

香港書展講座嘉賓屢獲奬項

 
邀請作家開講,是各地書展亮點。這次上海書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都邀請作家金宇澄、劉慈欣現場講座。金宇澄剛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四年一屆的茅盾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說最高獎項,除了金宇澄《繁花》,還有格非《江南三部曲》、蘇童《黃雀記》、王蒙《這邊風景》、李佩甫《生命冊》四部作品獲獎。五位獲獎作家中,就有三位,即格非、金宇澄、蘇童曾受邀香港書展演講。獲獎消息一公布,我旋即向他們發去微信致賀,他們也隨即回覆了。日前,第73屆「雨果獎」在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揭曉,劉慈欣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獲雨果獎。劉慈欣也是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系列的講座嘉賓。
 
香港書展邀請的講座嘉賓頻頻獲獎,也成了讀者熱議話題。見作家與見明星不是一回事。書展舉辦方費盡心思請來作家學者,不只是為了給讀者簽個名。有人說:聽一場講座,問一個問題,打開閱讀更大維度,讓生活更寬廣,這才是價值所在。先秦莊子有「讀書養膽」說,宋代朱熹有「讀書養心」說,宋代文豪王安石有「貧者因書而富」說……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還有日常閱讀的習慣嗎?隨着新媒體普及,你看書的方式是否改變?比起傳統紙質書,你如何看待逐漸普及的電子書?紙質書展會不會在哪一天成了「電子書展」?香港書展曾熱議的話題,都在剛落幕的上海書展重現。
 

書中的一頁頁詩意

 
無疑,行星上的這代人,都是在紙閱讀時代過來的,世界大勢卻不可逆轉,美好的科技產物,最後總會屹立而獲青睞。記得,52歲蘇童在書展談到讀書時說,別指望讀書會給你漲工資,給你找工作,有什麼看得見的效益,但在你人生某一階段,你會突然體會到它的作用,出其不意來到你生活中。現在閱讀變得面目繁多,有紙質書閱讀,也有電子媒介閱讀。人到一定年齡,會覺得閱讀還是要捧着一本書。書的厚度,紙張的潮濕感,拿在手上的質感,與冷冰冰的電子媒介相比,感覺不一樣。尤其是一本舊書,流轉過十幾個人,每人都在上面留下痕迹。這本書到你手上,上面有許多陌生名字。這樣的紙質閱讀,本身就是有故事的。紙質閱讀的詩意,是電子閱讀所無法替代的,是不會消亡的。人,畢竟還是想留住一點在閱讀中的詩意的。
 
(封面圖片:Pixabay)
 
 
原文刊於零傳媒獨家評論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