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最後20年,瓦特發明蒸汽機,把歐洲的農業經濟帶進了工業經濟,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利用機器大幅提升生產力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之後200年,個人電腦在1970年代的面世,在短短40年間,協同互聯網和生物基因工程的創建,再次掀起全球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就這次技術革命的大趨勢來看,我們深信人類社會將邁進一個由智能技術主導一切工商活動及社會發展的未來世代。我們或稱這個未來世代為智能未來(Smart Future)。這個新世代的未來變革可以概括地以五大特色來描述如下:
移動經濟(Mobile Economy)
當前,我們已身處於一個由互聯網連繫起來的網絡社會。這個覆蓋全球、無遠弗屆的網絡將隨近年漸趨成熟的移動技術,創建一個嶄新的、名符其實的移動經濟模式:就是整個市場經濟,將由目前的固網轉移至個別消費者的移動設備之上:通過智能手機和各式各樣應用程式軟件(Apps)的下載, 愈来愈多消費者可隨時隨地獲得電商平台的貼心服務。預料未來20年間,幾乎大部分的商貿交易將在移動設備上進行。
隨處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g)
今日,最明顯的就業變革大趨勢,就是在移動資訊無所不在的網絡社會,愈來愈多就業機會將會創建於傳統職場之外,而未來不可或缺的職場基本技術,就是對網絡通訊技術的嫺熟。我們已經看到,美國企業現在僅有35%的員工須在寫字樓內從事朝9晚5的工作,其餘的員工可以在家或在其它場所隨處運算,從事創新或為客戶提供現場的服務,而同時透過智能手機與公司保持密切連絡。總之,整個業務和工作環境都在移動網絡之中。相信不久將來,這種趨勢將在本地企業大行其道。
預測監控(Predictive Monitoring)
近年,至少就美加地區而言,互聯網上的谷歌搜索,和面書(Facebook)及催特(Twitter)等社交媒體服務與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提供大量有關消費者購物偏好的數據,如今當地擅長大數據分析(Big Data Analytics)的市務專家已能藉此構建客戶情貌(profiling),從而凖確預測個別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而在 iOS 及安卓(Android)智能手機上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資訊系統(GIS)和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系統等軟硬體輔助下,資訊科技專家也能輕易預測使用者在使用智能手機時的行蹤! 如再加上遠端視象感應系統,我們的工作及生活環境可以受到他人的全天侯監控,幾乎已無個人私隱可言!因此,未來學家帕特里克・塔克(Patrick Tucker)認為我們將會生活在一個處處備受監控,私隱蕩然無存的赤裸未來(naked future)。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近年, 隨電腦晶片的價格/性能比的不斷下降,和超級電腦運算速度的不斷大幅攀升,資訊科技在自然語言程式設計、機器學習、電腦視覺、同步定位(Simultaneous Location)和繪圖(Mapping)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催生最新一代真正有用的人工智能和仿人機械人。後者有本田的仿人機械人 ASIMO 及谷歌的自駕車,前者有 IBM 在2011年三場《危險邊緣》(Jeopardy)智力競答比賽中,使用直覺計算技術(intuitive computing)最終贏了兩位最優秀的前冠軍人類選手的超級電腦沃森(Watson)。我們預料,未來十年將見更多更具成本效益的仿人機械人應用於工業製造中。目前,美加各大城市已見有愈來愈多安裝有加油自購服務的電油站和購物自助付款服務的超市。這種作業自動化的大趨勢正逐漸取代許多一直以來由人類提供的服務。如此發展下去,有人担心長則幾十年,短則十年八載,當自動化擬人機械年代真正來臨時,未來一代的就業前景將會受重大的衝擊。這個顧慮是否杞人憂天?我們日後會另文討論。
再生醫療(Regenerative Medicine)
崛起於千禧年初的組織工程和近年蓬勃發展的幹細胞研究,早已令人憧憬在未來15至20年間,再生醫學的發展將可把自體幹細胞培養出來的新生器官,為器官衰竭的病者進行移植。2012年醫學諾貝爾獎所表揚的細胞基因程式重編的科研成就,證實頭髮皮毛之類體細胞已可轉化為誘生性萬能幹細胞(iPCs),從而更易為病者培養所需的自體新生器官。近年,生物印刷技術屢見突破,相信不久將來將能應用於人類器官和組織的印刷。此項技術肯定為未來組織工程在再生醫學方面的應用開拓一個嶄新的領域。我們深信,未來將可透過新生器官的培養移植緩延衰老,使人人長命百歲,得享天年。
雖然我們不能確知,上述技術革命性創新是否會必然出現於未來10至20年間,但預測的價值不在乎是否預期成真,而在於思考未來,為未來作好凖備。如不欲成為海嘯一樣革新浪潮下的犧牲者,你必須能夠掌握這些科技變革大趨勢,為自已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