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立足中原,歷經改朝換代,外部入侵者都被同化,變為更多元。歷代出品的絲綢、瓷器、漆器、茶葉等精品為國庫帶來龐大稅收,經濟穩定興旺沒有誘因與外加強通商,漸漸養成閉關自守的心態。
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以貿易拓展國力的歐美國家想盡辦法加添與中國自由通商的機會以求改善貿易逆差,但屢試不果。悶局一直維持到十九世紀初英國人透過東印度貿易公司大量進口鴉片,賺取巨額金錢,殘害國人健康。其後列強更兵臨城下簽了一張又一張的不平等條約,迫使清廷賠款割地,從此國運一蹶不振。
清廷大敗於英法聯軍後,意識到入侵者的科學先進船堅炮利,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即以外國的技術及專長去制衡外國,事事模仿歐美。清政府洋務派官員在1861年提出的洋務運動,一直維持至1895年,甲午戰爭徹底失敗後運動始結束。
這次洋務運動失敗原因甚多,主要是沒有正確理解引進的外國概念反映產地的文化、歷史、地理、民情與宗教互動的成功經驗,但這些元素與國人生活起居,禮教倫常與治國之道無一不南轅北轍,因為我們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況且我們更沒有相類似的嚴謹探究自然科學的趨向。所以在短時間內未能接受外來的陌生概念。
自從洋務運動以來,全球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世界版圖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其間世界各國利用聯合國平台制定國際公約界定人與人及國與國之間的行使各種權利準則,由各參與國共同簽署、各自審時度勢落實。其中觸及自由、民主、平等的核心成分是包含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之內,這正是不少人掛在口邊的普世價值。
其後經過主要是美國,數十年的廣泛軟硬兼銷,同時在不少經濟發達國家得以不同程度上的落實而沒有導致嚴重社會不公的情況,顯示出其優越性。這個局面維持一段時間,直至全球一體化及互聯網的出現。
世界的距離愈來愈小
全球一體化加劇製造業遷移往成本較便宜的地區,導致原產地的製造業沒落,催生全新物流行業,又再衍生出嶄新的網購行業,令到各地不少原有中產階級陷於失去工作及無力轉行的困境,收入停滯不前或下降,嚴重影響不少人對公義的看法。
互聯網的普及令到世界上每一角落每一分鐘所發生的事情都即時廣為人知。所以近十多年來世界的距離愈來愈小,各國領袖並無有效方案去應付國內因全球一體化引起的民粹極端主張,捉襟見肘面對窘境頭痛不已,對如何取得民粹與普世價值之間的合理平衡,又要保住執政權,費煞思量。從這幾年來各國政權輪替結果看得到民粹主義抬頭,國家安全的概念漸漸變為主導。至於如何妥善處理各種不同人權之間引起矛盾,如何引進國家安全介入,都是各國要面對的挑戰,解決方案端乎於各自的文化、歷史、地理、民情與宗教。
如何平衡人與人及國與國之間行使權利與義務,先前達致的共識在最新形勢之下變為十分脆弱。各持份者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最前,甚少迴旋空間。在各自堅持己見之下,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意味漸濃。至於是否如脫韁之馬或如失控鐘擺,一去不回或如何掉頭回歸平衡,都充滿變數。
在世界秩序重新建立之際,我們要意識到,以單一的普世方案去落實普世價值無疑緣木求魚。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