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秋雨愁煞人」,尤其是中國的南方區域或稱嶺南氣候,踏入春季後就開始又潮濕又悶熱的「二八天時」,也是俗話說的「梅雨季節」了。 此時正值「春困」,容易無精打采,疲乏犯困,懨懨欲睡,免疫力下降。而潮濕天氣使每個人,特別是家庭主婦感到非常煩惱頭痛!
只有各種細菌病毒又可以重見天日,便會開開心心,特別是「驚蟄」節氣過後,各種微生物昆蟲肆無忌憚地無極限滋生!在陽光欠奉的天氣裏,各家各戶唯有運用各種妙招祛濕排濕,煲靚湯以清熱祛濕,空調、抽濕機統統集體出動。此時「風疹」卻最是最容易在春季溫熱帶地區出現地方性流行和爆發。
中醫對風疹的認識
中醫稱風疹(Rubella)為「風痧」,由風疹病毒引起面頸、軀幹、四肢紅色斑丘疹和耳後、枕後淋巴結腫大為特徵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
古代對此病記載不多,清代一些兒科和麻疹專著開始有比較明確記載,《幼科直言》稱此病為「風痧」,認為是感受時邪風熱為病,此病古代屬「兒科四大症」(驚、疳、痧、痘)之一。 筆者認為此病應屬於「溫熱病」範疇。
風疹臨床症狀特點
中醫認為本病由風熱邪毒所致。邪毒與氣血相博,外洩肌膚而發病。初起風熱毒邪從外侵襲人體肺衛,引起流鼻涕、咳嗽、咽痛、發熱、淋巴結腫大等一系列症狀;繼而風熱毒邪由表入裏,傷及營血,引起熱盛而出疹外透。以學齡期兒童多見,青少年及成年人也有。
雖然已有接種風疹疫苗,但筆者臨床遇見很多風疹病人登門求診,但大多屬於輕中症,特別是春秋季流感旺季。臨床特點為發熱、皮疹和淋巴結腫大;或伴腹瀉、嘔吐、頭痛、咽痛等一系列症狀。1至2天開始出疹,一般持續1至5天。皮疹初呈稀疏淡紅色斑疹,繼以丘疹或斑丘疹出現面部及軀幹四肢。併發症包括關節炎、中耳炎、支氣管炎、心肌炎、紫癜和腦炎等。臨床時必須與麻疹與猩紅熱鑒別診斷治療。
冬季防寒可預防春季風疹
對於此病西醫目前尚無有效抗病毒藥物。除打疫苗外,發病時主要針對症狀治療。發熱者隔離並臥床休息,防止傳染。確診為風疹病毒感染的早期孕婦一般應終止妊娠。一般情況下風疹症狀較輕,但發病年齡愈大,症狀愈嚴重。
發病期間應避免風邪,留在室內臥床休息,飲食多吃容易消化清淡食物;忌口溫燥油膩寒涼、牛肉海鮮等發物。秋冬季節應保暖防風寒,避免過量服食燥熱之品,也可以減少下個春季,受風邪而發溫熱病的機率。正如《黃帝內經》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中醫藥治療重「內外兼治」
中醫治療風疹的治療原則方法:早期祛風清熱、中期涼血解毒;後期養陰清熱、祛除餘毒、祛濕健脾。治療方法有內服湯藥和外洗/外搽皮損部位為主。臨床常見有以下三型和內治方法:
1. 邪襲肺衛
主症:發病初期,皮疹色鮮紅,微癢,耳後/枕後/頸側淋巴結腫大,發熱、流涕、咳嗽、咽痛、目赤。舌淡紅,苔薄黃,脈滑數。治則以祛風清熱、解毒祛濕為主。代表方劑為銀翹散或五味消毒飲加減。
2. 熱毒熾盛
主症:中期皮疹多而密集,顏色鮮紅或紫紅,高熱,口乾,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洪數或滑數。治則以清熱解毒、透疹涼血消斑、清利濕熱為主。代表方劑為犀角地黃湯或透疹涼血湯(經驗方)加減。
3. 氣陰兩虛
主症:後期皮疹已逐漸退散,顏色淡紅或暗紅,口乾咽燥、大便乾,小便稍黃,胃納欠佳,神疲乏力,煩躁。舌淡紅或淡暗,苔薄黃、脈細數或細弦數。治則以滋陰清熱,健脾祛濕。代表方劑為參苓白朮散或四君子湯加減。
建議食療(一):清熱養陰馬蹄飲
材料:馬蹄1斤、胡蘿蔔半斤、甘蔗一斤、薏苡仁30克、茅根20克
製法:先將馬蹄、胡蘿蔔去皮;再把所有材料洗淨切好,放入煲內,加適量清水,用大火煲滾後,轉用慢火煲1小時即可。代水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滋陰、利水祛濕。適合風疹早中期的患者。
建議食療(二):健脾養陰淮山石斛湯
材料:太子參15克、茯苓20克、淮山藥20克、麥冬15克、石斛15克、炒扁豆20克、生薏米20克、熟薏米10克、陳皮3克、無花果3粒、蜜棗2粒、豬瘦肉半斤
製法:先將所有材料洗淨,共入煲內,加適量清水,用大火煲滾後,轉用慢火煲2小時30分鐘即可服用,可加入適量生鹽調味。
功效:健脾祛濕、滋陰潤燥。適合風疹後期的患者。
以上食療建議純粹屬於個人經驗,患者最好徵詢中醫後服用為佳!
原刊於《紫荊養生》,本社經作者修改及補充後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