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新型冠狀病毒雖然並非是實驗室開發出來的生化武器,但卻被中國將這病毒以武器般使用,對全球造成無法估量的重大損失。
- 由於疫情嚴峻,對先進國家和中國的經濟的打擊前所未見:大量失業人口,以至部分國家GDP出現超越百分之10、20的收縮。這場相信由於習近平冀維持個人權力所釀成的災害,已無法制止,「熱戰」迫在眉睫。
該書作者日高義樹現職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首席研究員,是日本備受觸目的東亞安全保障和日美關係專家。該研究所也就是去年美國副總統彭斯和最近美聯邦調查局長克里斯托弗雷發表重要對華政策的地方。日高義樹早年畢業於東京大學,1959年進入日本NHK電視台,長期從事新聞和時事報道,曾任該台駐美國總局長,1992年離開NHK後出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職業生涯見證了戰後亞洲局勢的重大變化,擁有廣泛政治及軍事人脈關系。
在該書前言部分,他在首句提出:「始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新型冠狀病毒雖然並非是一種人工開發的生化武器,但習近平卻將這病毒當作武器般來使用(中国湖北省武漠で发生した新型コロナウィルスが生物兵器として作られたものではないことははっきりしている。だがこのウィルスをまるで兵器のように使ったのが中国の習近平だった)」。
日高義樹承認目前人們對此沒法指陳確實證據,但他提出,我們可以從事件發生的時序與動機兩方面入手,來分析這次疫情的全球性蔓延是否是自然現象。他指出,武漢當地在去年底已出現不少非典肺炎病例,中國當局亦知悉,但中國到1月26日才宣布武漢封城,而世衛組織則要到1月31日才公布將事件列為重大疫情。
尤其嚴重的是,中國在武漢封城前後,並沒有對國民無論在國內和到外國的旅遊實施限制,病毒因而得以向亞洲其他國家、歐洲和美國迅速蔓延。美國方面估計,在去年12月開始至1月31日世衛組織將事件列為重大疫情的兩個月期間,約有150萬人,通過約30家航空公司進入了美國。日高義樹在書中進一步表示,美國國防部確認,中國政府在此期間通過一套由華為開發的號碼化監視系統,持續追蹤和掌握進入美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動靜。
此外,由於世衛組織尚未將事件列為重大疫情,美國在期間難以限制這些內地人乘坐民航機到美國,因此,美國方面認為,這是中國方面的一次戰略性攻擊行動(今度のウィルス騷ぎが中国の戰略と言わ扎れる所以である)。還有,他提到,作為世衛組織成員國,中國沒有依循《國際衛生條例》的要求,在疫情發生後24小時內,主動向世衛組織作出通知和提交報告,讓國際社會及早作出防範。
美情報機關當局失誤,令疫情擴大至難以收拾
日高義樹認為,北京由於在台灣(總統選舉中民進黨蔡英文以大比數勝出)和香港(反送中運動引發連串大規模示威浪潮)遭受挫折,在中美貿易談判中又遭遇挫敗,是習近平試圖通過疫情來達致在政治上「起死回生」的動機。遺憾的是,讓中國意圖得逞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美情報機關的失誤。
日高義樹續稱,美國的CIA、FBI、法務部,以至國家安全委員會等主要情報機關,在過往一段期間,過分熱衷於美國國內政治,偏離對守衛國家安全原來目的專注。他表示,在疫情事件發生初期直到特朗普認定中國散布病毒期間,發生多宗反映出美國方面缺乏掌握準確情報所產生的混亂。
- 今年1月21日,世界經濟論壇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年會如期舉行,來自全球各地的政要和經濟領導人一如往年般出席,特朗普不僅出席,他的演說中亦完全沒有觸及疫情。
- 1月28日,特朗普向美國媒體表示「美國人受到感染的風險仍然很低」。
- 1月30日,特朗普表示「我們認為疫情已經很好地受控制。目前我們這個國家幾乎沒有問題」。「中國正非常努力地工作。我們拭目以待。我們正與中國和其他國家密切合作。」
- 情況一直延至今年2月底和3月中,特朗普開始就中國如何處理冠狀病毒的爆發作出批評,並表示:「世界為他們(指中國)所做的付出了嚴重代價(The world is paying a very big price for what they did)」。
- 今年4、5月期間,美國務卿蓬佩奧先後公開表示,「該病毒起源於中國武漢,雖然我們不知道確切的位置」,「我們也知道中國共產黨並沒告訴我們事件真相」。
- 蓬佩奧續稱,「全世界都要求進行調查。全世界都知道這種病毒的來源。特朗普總統說對了,我們需要確保我們確切地知道這是從哪裏來的,以便我們可以防止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追查病毒來源將成美總統選戰最主要議題
日高義樹在書中表示,中美之間目前再不僅是貿易經濟和科技戰問題,追尋病毒來源將是美國新一屆總統選舉的最主要議題。
他又提到,由於疫情嚴峻,對先進國家和中國的經濟造成前所未見的打擊,上一階段的經濟全球化將曳然而止:大量失業人口,部分國家GDP出現大幅收縮,所有國家都要尋找新的產業模式,全球各國經濟複甦更要等到明年。對於日本人最關心的東京奧運會的舉行將是遙遙無期。這場日高義樹相信是由於習近平冀維持個人權力所釀成的災害,已無法制止,「熱戰」更迫在眉睫。
原刊於眾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