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台灣失落四分之一世紀

這時日本和台灣的外匯存底是世界第一和第二,而大陸只是區區300億美元,何足道哉!這時候日本剛從股市和樓市的頂點下來,只要全球經濟復蘇,一切好辦,誰料到進入迷失的首十年,到2000年中國經濟崛起,GDP是日本的23.2%,台灣則縮水為大陸的30%

回顧上世紀九十年代管理北亞業務的資料,二十五年一晃而過,當年北亞最重要的分行是日本、台灣,最有潛力的是中國大陸,香港面臨九七,生意最難做,日本放款度最大,盈利最微。不過九十年代初,日本和台灣生意人都信心十足,不以中國為競爭對手,只是生產基地。以GDP為例,1990年,日本約3萬億美元,台灣約1650億美元,而中國則不足4000億美元,亦即是說,中國GDP只是日本12.8%,而台灣則是大陸的42%。以人口的懸殊,大陸確是不大,而這時日本和台灣的外匯存底是世界第一和第二,而大陸只是區區300億美元,何足道哉!這時候日本剛從股市和樓市的頂點下來,只要全球經濟復蘇,一切好辦,誰料到進入迷失的首十年,到2000年中國經濟崛起,GDP是日本的23.2%,台灣則縮水為大陸的30%,這時已可總結下列幾點:

第一個十年的日台經濟形勢

一、銀行問題已出現:日本的銀行的不良貸款大增,日本政府採取合併法,銀行合併,但銀行家並未被懲罰,一樣可以捱到退休年齡才下崗。台灣則多了一大批新銀行,管理欠佳,出事已是必然,等有關當局拯救而已。大陸的銀行有大量政策貸款,但能壯志斷臂,在1999年成立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信達、東方、長城、華融將有問題的國企SOE撥出銀行體系之外,但日本出現了大量殭屍企業(zombie),靠銀行奶水活命人,一直到今天。台灣則存大量中小企SME渡海活命去也,發生了債留台灣的現象,要在二十一世紀「執手尾」。

二、資產泡沫:1990年,日本和台灣的股市分別到了歷史高點,日本39000點,台灣13000點,日本是逐步下降,台灣則在1990年由高處下跌了2500點,才由當局救亡,扶上6000點過年關,可謂險過剃頭。房地產亦是到了高處不勝寒,東京中心23區住宅價到了每坪600萬日圓,大阪亦到了每坪290萬日圓。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際,東京中心23區跌至每坪200萬日圓,大阪則跌至每坪92萬日圓,危機後並無起色,一直在此水平掙扎。台灣則在阿扁下台後才告好轉,台北的房價收入比率甚至到達11(台灣總體為8),只比香港的11.4低一些,已是世界首三名,是再次出現泡沫了。2014年,台北房價收入比更升至15,世界第一了。但台灣人一般人收入卻十年未變。

三、就業問題:日本和台灣都在這十年進入M形社會,失業率與歐洲比較,看似不高,但兩地女性不就業者高,隱性失業率奇高的現象,而追隨西方的僱傭方案,取消終身僱傭制,改為派遣制,合約只有三個月,企業的派遣員工已達三分之一。期間正式員工和派遣員之未能融合,是管理大問題,而日本的管理落伍,沿用六十年代的方法,未能與時俱進,令第二個迷失十年更苦。台灣則大量當打年齡員工西進大陸,人數達百萬之眾,不論收入和消費都有這百萬大軍的影響,如何維持內部消費之不墜,數字令人迷惑。日本本來戲稱「經濟一流,管理二流,政治三流」,日本年輕一輩,政治冷感,不熱衷投票遊戲,但首相如走馬燈,要改革難矣哉。要可持續發展,似乎甚難,只有國債是可持續增加,直至超過GDP的200%仍未止,看似到300%,亦會在下一個十年出現。日本民眾似乎是沉默的一群,只是有九成對前途沒有信心,但亦無解答方案。

台灣服貿協議因4月的太陽花學運而無法過關。(亞新社圖片)
台灣服貿協議因4月的太陽花學運而無法過關。(亞新社圖片)

第二個十年已時移勢易

至於第二個十年又如何?2010年,中國GDP超越了日本,由二十年前的12.8%變成101.8%,而台灣則由42%縮水為5.5%,二十年前經濟優越感蕩然無存。至於外匯存底,中國亦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日本只是中國的39%,台灣則為13%,當年不可思議的大陸援手,已經以大陸大量訂單和讓利的形式出現了,真是風水輪流轉,令人不可不服也!至於日本和台灣企業在大陸向當地銀行貸款數額有多大,未見公布,但肯定亦不少。

日本企業在第二個十年最令人印象深刻,是2003年4月的Sony shock和2008年11月的Toyoya shock這兩個震撼發生在以管理聞名的新力和豐田身上。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一代不如一代,還是有如日本企業四聖之一是稻盛和夫所言,日本企業的CEO多是聰明才辯的三流角色,而沒有磊落豪雄和深沉厚重之輩!台灣方面則面對這十年的家族世代交替問題,台塑王永慶在九十二歲高齡去世,家族爭產之聲到2014年仍不絕,其他各家族不得不引以為鑑。

下一個十年重生的要素

日本和台灣都面對戰後嬰兒退休潮和少子化的危機,但過去十年的情況是儲蓄沒有回報率,只能買日本政府債券,十年也只得1%。在下一個十年,戰後嬰兒沒有了收入,儲蓄率只有下降一途,所以對前途沒有信心,不肯消費的現象只會繼續,通縮亦只會或隱或顯地出現。2013至2014年的安倍三箭,在貶值和QE之下,日本通縮是停止了,但通漲率只有1.2%。2013年第4季GDP成長亦只有1%,能源漲價了,但薪水漲幅有限。2014年4月銷售稅由5%加至8%,能沒影響嗎?結果是2014年第二季GDP收縮6.7%。  筆者新作《讀史觀世》(商務印書館出版)有專文論及。

如果連美國未來十年的經成長率亦只是2%而已,日本可以有什麼突破呢?稻盛和夫以日本四十年循環論,是由1985年開始,經過十年的高潮,往後三十年是下降軌迹,要到2025年才停止。要重新開始要有新策略,而銀行重新有活力是重生的最重要要素,其次是決心處理zombies,企業新的管理手段要出現,今後十五年是要準備。台灣的本土發展已到極限,只會愈做愈縮,不到大陸下重注,沒有勝算。但台灣連服貿協議卻無法過關,2014年4月一場學運「反服貿」,台灣向經濟危機又邁了一步。

張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