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政策要有新思維

旅遊業能否轉危為安,絕對視乎政府如何規劃旅遊業的未來出路,筆者認為要解決旅遊業面對的問題,一切要從「質」做起……
今年3月的訪港旅客人次按年下降8.7%,其中內地旅客人次更急挫10%,反映個多月前發生的暴力反水貨行動,已傷害香港作為好客之都的形象。雖然在今個月初的「小黃金周」長假期,訪港旅客人次重拾升幅,但這並不代表本地旅遊業已度過危機,因為不少遊客區的商戶對傳媒稱,今年「小黃金周」的生意額遠不及往年。如果這情況持續,旅遊業前景實難看好!
 

產業規劃欠奉  自食其果

 
現在旅遊業困局,其實是由於政府在過去幾年沒有適當地規劃這產業的中長期發展所產生的惡果。為甚麼筆者有這樣的批評?答案是可以從最近幾年旅客的增長和結構變化找到。當讀者看到這些數字,相信會同意筆者的批評。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附表是2010至2014年的訪港旅客數量和按年變化幅度。單從總訪港旅客數量每年有10%以上升幅來看,香港旅遊業似乎表現優秀。但如果將旅客分為內地旅客和非內地旅客,讀者便會發現,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原因是訪港旅客的持續增長是來自不斷上升的內地旅客。但非內地旅客的數量卻在過去五年一直徘徊在1300萬至1400萬人次。對一個被稱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來說,這絕對是一個警號。為甚麼非內地旅客的數量在過去五年沒有增長?這是否與香港旅遊業的素質有關?大家不妨小心思考這兩個問題吧!
 

過份倚賴內地風險高

 
香港是彈丸之地,即使有一流的基建,也難以有足夠的旅遊設施和景點去接待超過6000萬一年的旅客人次,更不用說龐大數量的旅客每天在香港各區出現所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
 
根據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在2012年9月做的民意調查,有五成一市民認為自由行政策應該收緊,雖然有六成市民認為自由行帶旺本地消費,但也有接近七成市民認為自由行推高本地物價和商舖租金。而根據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於今年2月做的同類調查,支持收緊自由行的百分比更升至接近七成,顯示大部分市民對這旅遊政策變得不滿意。
 
最近一兩個月,中央政府推出「一周一行」以代替「一簽多行」和商界考慮在落馬洲邊境興建購物城,也是針對自由行政策帶來的水貨和過多旅客的問題,但這兩個措施只是在自由行出事後才推出,顯示負責本地旅遊政策的高官後知後覺,真是令市民失望。
 
筆者完全不明白高官在制訂旅遊政策時的思維。旅遊業是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在規劃其發展方面一定要考慮周詳,但從過去五年,內地旅客佔總旅客的百分比已上升至2014年的七成八,相信讀者也可以感覺危機所在。正如在投資方面大家應該做到分散投資以減低風險。但特區政府卻沒有注意到本地旅遊業過份倚賴內地客,以為內地客長做長有。但如果訪港內地旅客數量或平均消費意外地減少,旅遊相關的行業便會面臨嚴重衝擊,屆時業界真是有苦自己知。
 

本地旅業受國內政策影響

 
自習近平上場後,即積極展開打貪行動。但誰會估計中央打貪也會令訪港的內地旅客減少奢侈品消費呢?對做內地豪客的本地零售商來說,這消費行為的變化有如「催命符」,令他們生意大跌。另外,內地將下調服裝及化妝品稅會否為旅遊及其相關行業帶來新一波的衝擊?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旅遊業能否轉危為安,絕對視乎政府如何規劃旅遊業的未來出路,筆者認為要解決旅遊業面對的問題,一切要從「質」做起。所謂「質」是指:一、改善訪港旅客結構,不要過份倚重內地客源;二、提升兩個主題公園競爭力以吸引更多的國際旅客;三、為重要景點增加配套能力,例如為在2012年建成的啟德郵輪碼頭加強交通配套以方便旅客及甚至本地客遊覽。現在郵輪碼頭猶如一頭大白象,不但每月訪港的郵輪班次極之有限,而郵輪碼頭本身吸引力也相當低。要解決以上問題,高官需要將郵輪碼頭作出一次重大改革,以免市民又要為政策錯誤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埋單。
 
一個平衡及有素質的旅遊業會為香港經濟持續注入動力,旅遊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政府是有責任將這個產業做好的。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關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