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領導人,是在國家最艱困時刻,創造條件,「改善」而非「維持」現狀,開創新局。兩岸關係是新總統面臨內外挑戰中,重中之重。
(一)面對「對立的台灣」蔡英文女士將在5月20日宣誓接任新總統,啟動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新時代。在今天的台灣,不論那個政黨執政,都面臨難以克服的困難。因此,每個選民必須要真誠地希望執政黨成功,而不是失敗。當前台灣脆弱的經濟、各種潛伏的問題、以及即將出現兩岸互信的考驗,再也經不起持續空轉。
20多年來,台灣在國民黨與民進黨互鬥及內鬥之中,已長期陷入「家不和萬事衰」的困境。
借用狄更斯的譬喻:台灣有二個,善良的台灣對私利的台灣、智慧的台灣對愚蠢的台灣;台灣有二面,光明的台灣對內耗的台灣、前途擁有一切對前途一無所有。
因此,每一個重大政策都會僵持,每一個芝麻小事都有爭議。如果這種爭議反應在兩岸、核能、環保、賦稅、社會福利等等政策的訂定上,那就更惡化了台灣「壞」的一半:內耗、平庸、自私、短視;同時更磨損了台灣「好」的一半:善良、無私、付出、分享。
5月新總統與國會將有新的機會來面對這一切。從「謙卑」開始,是正確的心態;強調「團結」,是誠懇的呼籲。二者都必須落實,才有助於減少「對立」與「鬥爭」。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還是透過溝通再溝通,辯論再辯論。好在大部份的媒體、名嘴、網軍等一直都站在民進黨這邊;現在更可以理直氣壯地來說服中間及未投他們票的選民。因此,新政府展現「說服力」是第一道考驗;接着就是「執行力」。通過幾個重要政策,讓人民立刻看到政策效果,新政府就可以在短時期中贏得人民信任。
(二)領袖難為:從雷根到梅克爾美國總統一向被形容為:擁有帝王的威望、教宗的榮耀、元首的權力、自由世界的領袖地位。但是近四十年來,美國總統不可一世的尊榮,在出兵阿富汗、伊拉克等的戰爭中已快速折損。白宮曾多次自嘲是「位高、名重、權大、但影響力小」。
雷根是戰後極受美國人民喜愛的總統(任期1981–1989)。他個性溫和,但原則堅定,被譽為是「偉大的溝通者」。在卸職前的一次演講中,他感慨地指出:「國會、利益團體與新聞媒體」這個鐵三角削弱了白宮的權力,阻礙了重要的施政。他以巨額的財政赤字為例,說明他要減少政府支出,因鐵三角的反對而失敗。
再引述最新德國首相梅克爾的例子。2015年《時代雜誌》風雲人物的梅克爾,因強烈展現人道精神應當戰勝民粹恐懼,力主准許大量敘利亞難民移居德國,稱讚她「在一個自私和懷疑的世界中表現出果敢和道德領導力」。可是近月來已遭到德國各地居民抗議,她已不得不修改移民政策嚴加限制,民調已跌落到近三年新低,要求她辭職之聲此起彼落。民意如流水,政治人物點滴在心頭。
(三)「China Plus」vs.「China Minus」相較於過去重要的黨政領袖,蔡英文的從政背景相對地單純。她與黨內派系、權力鬥爭、金權掛鉤、地方勢力、人情包袱等等較少糾纏。她的專業、國際觀、西方知識、自我節制,是民進黨中罕見的一位理性重於黨性的領袖;從她對副總統人選的挑選即是一例。
5月20日就職,如果蔡總統宣佈:在兩岸關係上,新政府不是模糊的「維持現狀」,而是選擇「China Plus」,不是「China Minus」,這就立刻穩定了海內外最關心的兩岸關係。
一旦兩岸關係穩定,什麼都變得可能。新總統就有廣闊的新舞台,展開推動及簽訂一連串的開放政策。
「Mission Impossible」?這就全在新總統一個字的選擇:「Plus」還是「Minus」?
原文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