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斌(清華大學副校長)、陳生民(清華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中國,人人都有一個夢。改革開放,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許多人將創業或開辦一個自己的事業,哪怕只是一間小公司,當作一個人生的夢想,商學院也開辦一些創業課程,鼓勵年輕人勇於挑戰創業的夢想,甚至還有一些意見領袖宣揚中國夢就是創業夢。但「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創新與創業家精神》一書中寫到:「並不是每一個小型企業都是創業家行為或是代表着創業精神」,他所鼓勵的不是我們去開創新事業,而是更進一步地將這種創業或創新行為帶給人類新的價值、素質的提升,這才是經濟、社會與文明能夠持續發展的關鍵。
中國經濟歷經改革開放和高速成長,出現了一大批非公有經濟體系的創業者與創新經營者,從現實的意義上來說,他們是中國夢的實踐者。他們的實踐過程,帶給我們哪些有意義的創業或創新價值?
清華經管領導力研究中心與全球華人企業顧問中心從2011年5月開始進行《中國企業高層管理者領導力研究》,迄今共訪談了89位在1962年以後出生的中國企業家與高層管理者,企業規模在3億到百億元間,除了少數屬於文化事業、非營利性組織外,均屬於快速成長的中小型企業,企業的經營期間約在10年到25年間,他們是企業的開創者或是管理者,不論是創業者或是高層經理人,都充滿了創業家精神,可以代表中生代的企業領導者,符合德魯克所定義的創業型領導力,我們稱為創業型領導者」,也是中生代的企業領導者的代表。
他們敢於嘗試創新、挑戰變化,他們對中國的未來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當中國走向一個更開放、更多元的社會,他們心中有一個為自己和下一代打造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企業家的中國夢。他們的夢從什麼地方開始做起?什麼顏色?什麼主題?換過嗎?因為什麼?他們的夢,跟柳傳志、張瑞敏、王石這代人的夢,有什麼最大的不同?我們相信,他們的心路歷程、豐富的工作及生活閱歷將對新時代的年輕人和有志於成為中國未來20年間新一代領導者的人富有學習和借鑒意義。
創業型領導者的夢從哪裏開始?根據我們訪談的整理,大致有三大類共通的動機:
求生存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求溫飽,創業的最基本動機是來自擺脫貧困與飢餓,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或是因為「窮」或「成分」被人瞧不起,進而產生一種追求社會地位的認同。
抓機遇
高速變化的社會是冒險家的樂園,渴望的顧客需求形成龐大的商機,敢拼搏就能出人頭地,甚至吸引一些安定的科技人員、公務員也折腰下海,或利用灰色的遊戲規則,或構築私密的政商關係,抓住機會就能致富,掌握信息就能擊敗對手,趁勢將事業做大、做強。
完善自我
許多創業者是自我驅動力特別強的人,有信念或夢想,除了證明自己,也為眾人、國家及天下做出貢獻,帶有救贖的責任感與改造社會的使命感,也就是把實現個人價值和體現社會價值緊密聯繫在一起,實現從小我到大我。
創業型領導者是如何實現他們的夢想的?訪談發現,有六種領導行為是區分創業型領導者與一般企業領導者的特徵,我們稱為典型特徵,包括:願景驅動、戰略先行、範式變革、信念感召、理性實用、拿捏關係;有兩種領導行為在一般企業領導者身上可以看到,同時也可以在創業型領導者身上看到,我們稱為重要特徵,例如:加速學習、團隊締造。
生正逢時中國夢
這一代企業家的中國夢,是在改革而非革命或戰爭年代,憑藉自身努力實現階層躍遷,己立立人,己達興邦。不管是窮而發奮,亦或扼住機遇咽喉,亦或致力更高遠的人生承諾,夢的源起動力有着很強的普世性。而夢的求索實現,正是他們領導力鑄造、打磨、精煉的過程,並積澱和承載着他們的乃至中國的未來命運。
訪談中,他們不約而同地都在感謝大時代的環境機遇,並非他們將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看低,而是深感自己的中國夢若非生正逢時斷無實現的可能,只會是一枕黃粱。有趣的是,有許多訪談對像都喜歡提到「鄧小平」之於自己的人生、事業的意義,於他們而言,鄧並非是具體的一個人,而是某種時代象徵,是富起來的他們的人生烙印。
對於這一代企業家群體的近距離觀察,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正呈現於想法上的困惑、疑慮,以及行動上的忐忑、變形。儘管未來寫就的歷史有一種可能只是輕鬆地描述他們是圓夢路上的漣漪擾動,但我們深感今天若不直面並跨越這些思與行的挑戰,另一種可能卻是夢的驚醒,人的旁落,與社會的顛簸。
公正是最大保障
企業家的中國夢,仍呼喚公正。儘管這一代創業者的起勢或多或少地適應、借助了制度和機制中的缺失、斷裂,但社會的動盪、畸變,卻可能成為企業家最大的夢魘。他們不願遠走,更想同舟;但某種對基於規範體系的長治久安的期冀,對於政府與企業關係的可操弄性的恐懼,卻讓這些此刻的贏家心無定所。事業心需要較長時間、較大空間才能落地 ,而效率導向的發展模式,憑藉壓強優勢和統一集中所帶來的張力動力讓企業家的成就有二十年的超速實現,但卻缺少 結構上的定力和系統上的穩態。公正是企業家中國夢的保障,即使這需要斷裂性地與過去的成就模式說再見,這已成中國夢得以持續的必要基礎。
企業家的中國夢,仍呼喚尊嚴。富而知禮,並非自然;為富不仁,卻是大患。即如我們前述看到政企關係的「親」而不「清」,與社會進步同向的信仰體系和內生由衷自洽的價值觀,是訪談中我們感受到的這一代企業家的短板,是接下來他們征服外界的同時補充內向修煉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企業家的尊嚴,絕非基於財富的計量、出自他人的艷羨,而是植根於用體面的方式實現成功,並成就更大範圍的體面化。鍍金發財不是企業家的好夢,尊嚴夢,才是真正屬於人的夢;倚強凌弱的暴發戶若(繼續)成為中國企業家群體的形象,會帶來整個社會更大的分裂對立;道德與修養、敬天憫人、自持慎獨是企業家夢圓必須要補上的功課。這關係到中國未來上層社會中相當一部分的底色,也使我們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其他成員同做中國夢成為可能。
企業家的中國夢,仍呼喚傳承。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句話,是這一代企業家心頭凜然的持續警醒。本研究的所訪對象,基本都是第一代的創業者,儘管仍算年富力強,但已經實實在在地面臨代際傳承的難題,也沒有前例可循。這裏的代際傳承絕不僅是血緣、親緣關係上的繼承,更包含着事業、文化、管理甚至使命在60後到80後之間的有序接力。恥不如人,掙扎改變命運,讓這一代企業家原發動力強勁,而創業之雄心以何種方式在下一代燃起、甚至更旺,是他們共同的焦慮。通過治理、管理而非生理方式進行交班、歷練、昇華,企業家才會好夢連連,中國夢才能生生不息。
企業家的中國夢,是「創造改變命運,拼搏實現躍遷」的普通中國人的夢,是在改革開放的有利環境中爭取條件、綻放華彩的領導力夢。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又一個夢的實現、挫折、再充盈、更圓滿的過程中,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得到了發展和進步。
(本文節選自《清華管理評論》2016年05期《新生代創業者的中國夢之路》)
原文刊於清華經管EMBA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