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Claude Monet, Coquelicots, La promenade (Poppies), 1873.
1870年,Monet 30歲。接下來的這個十年,Monet 的畫風隨著種種經歷進入新的階段。1870年,Monet 正式與 Camille 結婚,那時他們的兒子已經三歲多。適逢法國經歷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Monet被逼與妻兒先後流亡到英國與荷蘭。雖然 Monet 在這個地方停留的時間不長,卻有兩個重要的收穫:其一,認識別具慧眼的藝術商人Paul Durand-Ruel,這個人在往後的歲月大力推崇印象派,更是 Monet 下半生的重要收入來源。其二,Monet 在倫敦期間觀望過英國浪漫主義畫家 William Turner 的作品。William Turner 的畫風以大刀闊斧、波瀾壯闊知名。Monet 深受啟發,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畫風可以嘗試摒棄明晰的線條和事物外形的規範,這種自由,往後會慢慢滲透在 Monet 的作品裡。
1871年末,Monet 回到屬於自己的土地。戰後的巴黎已然面目全非,父親與好友Bazille在戰爭中相繼去世,Monet 與其它藝術家一樣,紛紛搬離巴黎這個空白的城市。Monet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風景怡人的地方定居──Argenteuil。接下來的六年,是 Monet 人生最快樂的歲月。藝術方面,Monet 定期會到巴黎與年輕畫家聚會,商討未來的藝術發展方向。大夥兒又回到一個老問題:Salon。Salon在戰後的1872年復活,一如既往地令人失望,繼續淪為學院派爭奇鬥豔的櫥窗表演,評審標準與入圍門檻相比戰前並無分別。
1873年,Monet 等一眾畫家把心一橫,決意正式舉辦一個藝術先鋒的畫展──First Exhibition of Society of Painters, Sculptors and Engravers,1874年4月15日開展,為期一個月,展出30位畫家共165幅作品。Monet 挑了5幅油畫和7幅 sketches,其中一幅油畫就是描繪 Monet 故鄉、別開生面的 Impression, Sunrise。
要知道這幅作品有何特別之處,讓我們看看 Monet 另一幅同一主題,並且在同一展覽參展的作品:
同樣是描繪 Le Havre,以上一幅畫作精確細膩地刻畫了港口的景致:天空、海港、人、船,清晰地呈現在觀畫人的眼前。然而,Impression, Sunrise 不同,畫家呈現的,不是一個風景,而是一個impression──透過藝術家眼睛和回憶看到的景致。景物的描繪再沒有清晰的線條勾勒和色彩分野,海天共融,斑駁的油彩真實地展現水面的波光粼粼,但整幅作品相互糅合的色彩,和遠方迷蒙的意象卻又如此不精確,但同時又出奇地營造出前所未有的和諧。由這幅作品可見,Monet 的風格已從三年前的 The Frog Pond 提升至另一境界──Monet不再是單純地繪畫風景,而是要透過風景帶出內心的意境。
此外,這幅作品在當代藝術界有另一重要的啟示:把 sketch 和 finished painting 的界限變得模糊了。當代畫家若在室外作畫,藝術界對這些畫作的技法要求與 finished works 完全不同。若那是 sketch,即畫家可以較為隨意,自由度較大,藝術界不會對這些 sketch 如同看待正式畫作般嚴苛,這些 sketch 甚至可以提交到Salon,條件是畫家必須把作品歸類為 sketch。至於 Monet 的 Impression, Sunrise,在當代眼中,極其量是一幅 sketch。這幅作品沒有光滑的畫面,景物線條有欠清晰,極像一幅草稿。
然而 Monet 非但沒有把畫作定位為 sketch,更加上 Impression,意圖將之定位為一幅 finished work。因此藝評人 Louis Leroy 才出現這樣的批評:”What ease of workmanship! A preliminary drawing for a wallpaper pattern is more finished than this seascape.” 正正看出當代如何看待 Monet 的作品。
雖然這次畫展引起了不少迴響,從商業角度看卻是徹底失敗──作品無人問津,合資公司亦於同年年底倒閉。然而,畫家們沒有因此放棄,他們雄心壯志,繼續作畫,互相扶持同時亦互相競爭。既然 Louis Leroy 封他們為「印象派」藉此冷嘲熱諷,他們便化侮辱為驕傲,以「印象派」自居,自此這個詞便標籤了一個長路漫漫的文藝運動。
小康之家 歲月靜好
巴黎這一邊廂風起雲湧,另一邊廂新婚的 Monet 與 Camille 定居 Argenteuil,日子平淡,歲月靜好。雖然印象派畫展並不叫座,Monet 透過早前在英國認識的商人 Durand-Ruel 從不同渠道賣出多幅作品,Monet 竟漸漸升格為小康之家,家有傭人、廚師、花園。年輕的 Monet 白手成家,在這個家度過了人生最幸福的六年。他以為,可以與 Camille 一往情深地在這裏同棲共老。這種幸福,洋溢在Monet的畫作裡。他這時的作品有一個特點:展現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融、同感互滲。
這數幅作品,都是 Camille 與兒子 Jean 在草原上漫步的情景。除了 Woman with a Parasol 的 portrait 外,與 Monet 前期的畫作比較,人物在畫布上已由最初的主角演變成為畫布的一角,人物與畫布融為一體,在畫布上展現一種和諧的美。
除了 Camille 與 Jean,Monet 也描繪了人類作業與大自然的融合。
在1860至1870年期間,Argenteuil 既是新發展的土地,又是都市人假日悠閒好去處。Monet 的故鄉 Le Havre 把划艇引入法國各地,加上 Monet 酷愛水的描繪,這個活動,不時出現在 Monet 的作品上。
此外,Monet 偶爾亦把一些工業發展的痕跡放在大自然上:
這幅作品,Monet 就包涵了列車與人造橋。它們再次體現了 Monet 的初心:人與大自然的柔和契合。
有關 Monet 這段時期的生活,學者總愛提到 Renoir 的一幅作品:
Monet 畢生的摯友 Renoir 不時會到 Argenteuil 探望 Monet。這幅作品的主角,就是正在作畫的 Monet。憑這幅作品可見,Monet 作畫的環境略為狹小,背景亦蓋滿了房子。在這個擠逼的生活環境下,後世推論 Monet 正在嘗試他往後畢生都會採用的風格:篩選與美化。Monet 正在美化他畫作內的景致,所以 Camille 與 Jean 在作品裏都是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漫步,當代的房子、工廠都被刪除掉。之後我們看Monet 晚年的作品,這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Monet 正在塑造專屬自己的大自然世界。這一點,在 Argenteuil 的歲月裏,早已逐步萌芽。
與 Camille 相濡以沫的日子,隨着 Camille 第二次懷孕而悄然離去。Camille 懷著 Michael,體格極度虛弱,醫藥費因而加重,加上向來為Monet提供重要收入來源的藝術商人 Hoschedé 破產,Monet 再次面臨經濟危機。Hoschedé 的破產不但影響了 Monet 的生計,Hoschedé 還企圖自殺未遂,最後拋下懷孕的妻子 Alice 和五個孩子,逃亡海外。
兩個家庭面對拮据的生活,Monet 最後選擇帶同妻兒搬離 Argenteuil,與 Hoschedé 一家搬到 Vétheuil,在狹小的房子裡共享資源,互相照應。
在離開的一刻,Monet 繪畫了最後一幅 Argenteuil 的景致:
後世有學者認為,這幅作品隱含了 Monet 對眼前生活的惶恐與不安。這幅作品已是黃昏時分,工廠已慢慢佔據了 Argenteuil,劃破 Argenteuil 固有的寧靜美好;作品的右下角有一條細長的枝幹,仿佛暗示Monet 與此地從此分割,往昔美好的生活已不復再。
帶著對未來的恐懼與困惑,Monet 展開了人生另一階段,那時他已接近40歲。與此同時,他的畫作在不知不覺間已漸趨成熟,進入了他藝術生涯的不惑之年。
原刊於藝趣談 Art Uncovered,獲作者授權刊登。
參考書籍
Chu, Petra ten-Doesschate,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an Art.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2006.
Gedo, Mary Mathews, Monet and His Muse : Camille Monet in the Artist’s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 2010.
Rachman, Carla, Monet. London: Phaidon, 1997.
Russell, Vivian, Monet’s Landscapes. Boston: Bulfinch Press, 2000.
Taylor, John Russell, Claude Monet: Impressions of France.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2006.
(圖片:作者提供;Wiki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