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國關係向何處去?

中國要管理美國的衰落及其衰落心理,至少必須做幾件事情。第一,中國不僅必須避免和美國的軍事競爭和衝突,而且要搞一些比較大規模的軍事合作。沒有幾個大規模的軍事合作平台,兩國很難建立最低限度的軍事互信。
國際政治往往是大國之間的政治(而非理性)博弈。因為每一大國都是獨立的主權體,如果大國之間開始博弈,就很容易受很多非理性因素(例如民族主義和政治人物的個性等)的影響,博弈的結局並不見得就是博弈者原來所預期的,甚至相反。
 

中美彼此期望雙贏

 
很多跡象表明,中美兩國之間正進入這樣一種博弈狀態。中美都希望彼此的博弈會是雙贏而不是零和遊戲。就中國來說,早就提出了要和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其本意就是要逃避歷史上一再出現的大國爭霸而導致戰爭的「宿命」。從這個角度說,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建設已經到了關鍵時刻。如果不能逃脫零和遊戲的博弈,兩國的衝突也為期不遠了。
 
中美近來博弈最直接的起因在於東海和南中國海問題。它們並不直接涉及中美雙邊關係,兩國之間也沒有直接的地緣政治衝突。美國的深度參與,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美國和其同盟之間的關係,二是美國對中國的錯誤判斷,以為中國要挑戰美國。
 

爭霸論述纏擾不斷

 
無論在東海還是南中國海,中國實際上並非肇事者,而只是對他國(日本、越南和菲律賓等)行為的反應。即使如此,美國選擇和其盟友站在一起。美國的選擇或許是因為被盟友所綁架,或許是因為要利用盟友來制約中國,或許兩者兼有之。但不管如何,這種選擇的心理基礎,是其與日俱增的對中國崛起的恐懼感。美國在成為世界大國後,一直和其他大國爭霸,對大國爭霸學說深信不疑。因此,儘管中國選擇加入美國主導的世界體系,無意把美國趕出亞洲,更無意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但美國的這種霸權信仰不可避免導致其對崛起中國的恐懼。
 
美國對中國的反應可以分為官方和非官方兩個層面。儘管官方並沒有完全接受「新型大國關係」的概念,但的確認識到了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因為中美之間的高度互相依賴性(至少在經濟上),也是因為中國並沒有蘇聯那樣的爭霸方案,美國意識到處理和中國的關係並非那樣簡單。所以,儘管官方有時也放出狠話,但反應還算節制,沒有想把中國推向對立面。就美國政府來說,只要稍微理性一些,就不會把中國推向對立面。一旦美國失去中國,這個世界很有可能演變成往日美蘇集團之間的冷戰狀態。如果中國離開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美國充其量也只是半個世界的霸主,而非全球霸主。
 

所謂中國情緒影響判斷

 
不過,非官方的強烈反應似乎顯示兩個國家關係的遽然惡化。自近代以來,美國國內一直存在着一個可以稱之為「中國情緒」的東西:如果中國的發展(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符合美國人的理念和價值觀,美國就會充滿樂觀的中國情緒,甚至過度樂觀;但如果中國的發展不符合美國人的理念和價值觀,美國人就會對中國悲觀起來,甚至充滿敵意。再者,美國的中國情緒歷來就是導致美國改變中國政策的重要因素。
 
今天的情形就是,不僅往日的反華和對華敵視的政治力量再次抬頭,而且傳統上被視為是對華友好和同情中國的政治力量,也在急速改變態度。在學術和政策界,已經開始呈現出對華普遍的「冷戰情緒」。
 

衝突會是人類大災難

 
對中國來說,儘管很難控制美國內部所發生的變化,但如果建設不成新型大國關係,就會走向中美衝突的宿命。如果這樣,便會是個顛覆性錯誤。現實中,在中美關係上,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大多數人都會關注誰輸誰贏的問題,也就是零和遊戲。人們假定,一方的失敗就會是另一方的成功。實際上則不然。中美的衝突會是人類的大災難。往日美蘇冷戰之所以沒有演變成熱戰,根本原因在於兩大集團之間的核威懾。對今天的中國來說,無論是和美國的冷戰還是公開的衝突,都會是顛覆性的錯誤。如果要逃避兩國衝突的宿命,就要通過百倍的努力來建設意在逃避宿命的新型大國關係。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