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家庭、青少年問題並非香港獨有。其他發展成熟的社會是如何處理的呢?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主席陳龔偉瑩女士年初與董事局成員前赴新加坡取經,尋找可供借鑑的地方。
為什麼選擇新加坡?陳太表示,香港和新加坡同是前英國殖民地,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教育制度都沿襲自英國,同樣提供免費教育,香港有升中試,新加坡有PSLE(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沿用至今。很多人說新加坡的教育是精英制度,他們並沒有否認或迴避,但意識到只有精英是不夠的,這10年有一個很好的定位,就是「一個都不能少」,這個教育政策愈走愈清晰。
接待訪問團的新加坡教育部副教育總司長林艷卿女士正是推行政策的先驅者,陳太非常感謝林氏的無私分享,讓她對新加坡這個教育政策有深一層的理解。新加坡的公立教育系統相當完善,學生無分貧富都可享受同等的教育,PSLE合格者可升讀工業中學或文法中學。那麼,PSLE不合格的學生,如何培育?
「一個都不能少」,就是要讓PSLE不合格的同學也得到良好的培育。
不只技能、學術培訓,更重品格培養
小六畢業應考PSLE而未能合格的學生,可能是基於學習障礙,或力有不逮,或背負家庭問題,也可能是新移民,一時未能適應社會。不合格的學生有兩次重考機會,換句話說,到第三次仍然考不上,就會獲安排入讀類似北爍學校(Northlight School)的另類學校。
以北爍為例,學生入學後,課程分三個部分:
第一是職訓,校內有很多不同的模擬職場,包括修理水喉、冷氣、廁所、酒店房務、售貨、物流、IT、飲食行業等,用作技能職訓;第二是基礎學科學習,只有英文、數學、IT三科;最重要是第三部分:品格培養。
北爍學校十分重視成長背景複雜、家庭教育不足的學生。學校24小時開放,當學生離開了校門後,無論受壞分子威脅、箝制,或者只感到不開心,學校大門都為他們打開。此外,學校的硬件、軟件以至整個文化氛圍,都以扶育孩子、關心孩子為重心。老師如社工般不時家訪,學校由師長到校工都以愛心關顧學生。學生學科成績即使不達標,依然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還有一門可以謀生的手藝,更是社會的好公民。
另外,訪問團隊還走訪了同屬另類學校的Crest Secondary School。該校的學科也分三部分,職訓也注重基礎學科和品格培養。唯基礎學科的學術科目較多,包括英文及學生的母語、物理、數學、IT等基本課程。這類學校都是扶育一批學術成績欠佳,但有個人潛質,甚至在藝術、音樂、體育等範疇有過人專長的學生。
這些另類學校的課程內容設計是在沒有先例可援的情況下,邊走邊碰釘地創立出來的。9年以來,由一間增至四間,由被標籤化,被質疑成效,到今天家長明白到學校的老師有多用心去幫助學生,成效有多卓著,孩子也感受充滿愛的扶育,重建自信和自我價值,成為可造之才。有些成績並非最低分的學生家長,主動要求學校收錄自己的孩子,希望早點學好一門手藝謀生,以免浪費時間。
這幾家學校的佳績使過去10年新加坡不願上學的學生大幅降低,出席率90%以上,並且90%以上的學生超過一科合格。但課程最重要的目的是令學生無須被迫讀書,面對失敗。而受到適當扶育的學生,回到正面和積極的成長正軌,變相令不良少年人數大減。
新加坡和香港一樣,面對出生率低及老齡問題,「一個都不能少」政策無疑為社會培育更多生力軍。
培訓多元人才具全面就業能力
誠然,新加坡與香港有很多相異之處,其成功案例我們不能搬字過紙,但陳太覺得,北爍與Crest可以啟發我們反思青少年的培育政策。
「目前香港的教育局、民政局和勞福局都在處理青少年問題,這樣不但容易造成資源重叠,社會及受眾對不同政策亦容易感到無所適從。香港政府庫房充裕,教育開支從不吝嗇,只是教育問題的核心和根源並非只是基於缺錢。無可否認,現今的老師和學生每天為了應付功課與考試本已疲於奔命,他們受制於既定的課程框框,難以因材施教之餘,又要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量,要擠出餘暇、心力、精力去照顧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談何容易。與此同時,部分跟不上的學生身、心都長期承受龐大壓力,屢受學業挫折,教與學都無法愉快進行的教育,很值得我們虛心檢討。」
陳龔偉瑩認為,既然我們早已發現部分學生未能應付常規的文法課程,何以要他們熬至初中甚至高中,才開始有其他非常規課程可選?如何讓學生及早獲得天賦、志趣所在的培育,也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教育方向。
及至完成中三課程,學生終可另選學習之路,掌握一技之長。但目前教育制度內職業技能訓練的課程,是否足夠讓學生畢業後與職場實際接軌,學以致用?陳太接觸過不少工商界人士,都反映不少投身社會的青少年即使接受過職業技能訓練,但未符職場所需者依然比比皆是。
陳太警告目前香港青少年問題十分嚴峻,如政府再不正視,將會影響香港的穩定和長遠發展,「新加坡很值得借鑑之處是讓學生從升中開始可另覓上進之路,而且,可供選擇的是德、學、技能並重的課程。這樣既可及早因材施教,更有助發掘學術以外的優才,讓社會未來擁有更多元的人才裝備。」
重整教育政策聆聽訴求
早前救世軍發表了一項調查報告,確認青少年及早經歷實際工作體驗的價值,並且建議將工作實習或體驗納入為必修課程或活動。社會對青少年人才渴求,青少年對上游機會同樣渴求。工商各界的熱心與關心一直不缺,但光靠民間的力量顯然不夠,肯定不及加上政府政策的配合、互動,那樣就會事半功倍。
陳太希望政府能夠鳥瞰整體青少年和教育制度與現今社會的人才需求,發掘民間和商界的力量,整合資源,重新部署。其中,有幾個方向值得探討:
第一、別再讓青少年虛耗學習的黃金時機,及早自初中起已提供其他非常規課程的學習出路;
第二、及早讓有志的青少年提供在學時期接觸工商界的機會,幫助他們認清志趣,發揮潛能。
第三、在現今多元的專上和大學教育制度下,政府資助更多相關的學位,容許這批青少年可以隨自己的時間和發展接駁上去,最後讓他們走得上取得高等教育、學位之路;
第四、由教育制度開始,並非只是重考試、重技能,而要加強青少年成長的品格、素養的栽培,讓學生以至家長都明白到,現今社會要繼續成功發展,所需的不單是知識、技術,人才的內涵亦相當重要。使下一代擁有全面的就業能力,當中元素絕對是相輔相成的;
第五, 優秀的教育制度不僅為我們培育出人才,更是社會價值觀建立的一項基礎元素。香港社會上對成功的定義,是否依然不脫「工字不出頭」的守舊思維,端賴我們的教育制度能否追得上時代。
陳太寄予新一屆政府:「現今香港大概每四個孩子,就有一個來自基層家庭。為人父母,當然希望子女出人頭地。基層家庭的家長寄望子女成才之餘,亦期盼可藉此脫離貧困。新一屆政府固然必須「貼地氣」,而其中不能忽略的是虛心聆聽民間的期望和青少年的訴求,尤其是位處社會弱勢的基層青少年,避免只顧公平原則或行政方便,而以一刀切方式處理問題。現今工商各界對人才的需求也要全面了解,並且必須跨部門統籌合作,重整資源分配,在現有制度上尋求突破。這樣,香港才會擁有各式人才,以充足裝備邁向未來。」陳太欣喜新政府建議成立青少年發展政策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親自帶領下,應該可以大大促進跨部門統籌協作,是好事。
陳龔偉瑩簡介
愛聯基金會創會主席,兒童發展配對基金主席,香港中風基金的創會董事,她同時兼任深圳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顧問。 多年任職國際企業專業服務業推廣工作。90年初加入香港醫院管理局任職主管,專責公共事務及中國事務。2013年創立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並任主席。
本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