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問學記的精神

孫國棟生前十分看好1973這屆,出了陳萬雄、李明逵、郭少棠等猛人,書中還有農圃道新亞舊照,圓亭和籃球場都是當年流連馳騁之地,俱往矣。珍重珍重,新亞精神。《新亞問學記》,值得一讀。

陳萬雄的《新亞問學記》(中華)出版了,作為農圃道的新亞人,讀完感慨萬千,農圃道時代的確是歷史學系師資最鼎盛的時代,書中所記的老師們有牟潤孫、嚴耕望、孫國棟、王德昭。50多年前,只有孫國棟是歷史系主任,喜歡收喜愛運動的年輕人,才最為人知,如今誰不是歷史名宿?嚴耕望(1916-1996)在大陸時代已是錢穆的學生,當然是首徒,余英時(1930-2021)只是新亞時代的學生。嚴耕望提出中國近代四大史學家(陳垣、陳寅恪、呂思勉、錢穆),才引發筆者開始研究四位名家的著作,得益匪淺。

農圃道新亞人必修「中國通史」、「大一中文」和「大二中文」,兼修「大一英文」、「大二英文」,英文好的還可以直修「大三英文」,所以中英兼修,是新亞人得益之處。「中國通史」是大一修的,老師是金中樞,是說普通話的。陳萬雄時代是孫國棟親自下場,孫公番禺人,當然是粵語,當然較易明。孫公晚年在中大沙田校園度過,當真是新亞人。

當年一念之差,入了工管系而不是歷史系,沒機會親炙這些老師,也是可惜。但人生便是如此,陳萬雄寫此書不僅在寫師友,也藉此表彰新亞之為新亞。書中談了許多「新亞精神」:我們當年人人一貧如洗,有80元寄宿已是幸事,節衣縮食為了買一雙回力牌籃球鞋(6元),但打校隊一季便打穿了。校方並無補貼,也是因為資金有限,所有人人記得「手空空,無一物」,要拍拖也莫財,女生們也要體諒,所以人人切身體驗什麼是「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

陳萬雄這屆畢業生(1973年)去年剛好畢業50年了,書中收錄了一篇畢業30年的聚會散記,新亞為畢業生舉辦晚宴使大家能聚首,確是德政。2003年有78人參加,2023年是50年了,參加者還有90多人,更熱鬧了。筆者獲邀參加,可惜人在上海,十分抱歉。不過顯然新亞舊人,仍然人人奮進。

孫國棟生前十分看好1973這屆,出了陳萬雄、李明逵、郭少棠等猛人,書中還有農圃道新亞舊照,圓亭和籃球場都是當年流連馳騁之地,俱往矣。珍重珍重,新亞精神。《新亞問學記》,值得一讀。

張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