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 共同聚焦教育創新與發展──專訪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系系主任梁源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系主任梁源博士表示,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集合世界各地從事漢語教育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為教育學界的搭建學術交流平台,促進和推動國際漢語的發展。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將於2022年12月15、16日以線上會議形式舉辦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今年以「創新突破,多元共融」為會議主題。會議將關注融合教育以及多模態、多元教學模式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運用,探討國際漢語教育的理論、研究、教學模式上的創新。目前已有來自本地、海外500多名學者及老師報名參加,預計發表90多篇論文。

三年疫情,讓全球教育模式急速轉型,促進了教育與科技的結合,國際漢語教學也同樣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教大致力推動漢語語言學、語文教育及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教大中國語言學系系主任梁源博士表示,「我們將利用此次研討會平台,分享最新的教學經驗。」她指出,「語言教育不應只關注差異,更要探討其共融之處,大眾在不同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亦是業界關注和值得研究的課題。教大持續研究本地學生及非華裔人士在中文教育方面現況,成果也會通過研討會上的專題討論與教師同仁一起分享、探討。」

關注本港非華裔學生漢語教育需求

近年來,學習粵語的人數激增。梁博士表示,「香港自身擁有豐富的教學模式及多元文化優勢,累積的經驗和心得也值得我們在研討會上和海內外其他的漢語推廣愛好者分享、推廣。」

她以現今在港居住約60餘萬非華裔人士為例,「這些非華裔學生在香港成長,粵語口語能力較高,能滿足基本的口語交際的需求。但閱讀與書寫漢字的能力欠佳,對漢字的結構、筆畫順序的掌握能力未臻理想,讀寫漢字成為非華裔學生學習中文的障礙,以致他們無法往中文方向繼續深造,甚至成為非華裔學生向上流的阻礙。」

梁博士通過跟進50名非華裔學生填寫的問卷,評估學習漢字書寫的個體差異與學習表現之間的關係。「經過多年研究的成果,可以幫助老師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根據非華裔學生的學習需求,老師需相對應的轉化其教學模式和策略。」此次便將通過研討會上的專題討論,與世界各地同行探討筆順、漢字結構如何影響非華裔學生學習中文。

梁博士關注少數族裔的中文教育,將在研討會專題分享如何評估和照顧非華語學生在共融課堂中的需求
梁博士關注少數族裔的中文教育,將在研討會專題分享如何評估和照顧非華語學生在共融課堂中的需求

科技結合漢語教學將成未來趨勢

研討會還邀請到劍橋大學劉永燦、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李國芳、清華大學孫茂松和教育大學梁源等4位各有專長的教授開設四場主題演講,從最傳統的漢語教學、教師培訓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話題均有涉及。特別是台灣學者在語言科技方面的研究著力甚多,此次亦將在會議中,探討資訊科技應用在語言教學上的議題。

在疫情的衝擊下,信息科技已成為教育領域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教學上的科技運用,AI會否取代人類?梁博士持正面態度。她認為,人類花費巨大的精力和資金發展科技就是為了造福社會,科技是人類尋求幫助下的工具。「在教學上加入資訊科技,老師固然要花時間試用、學習,可是,只要掌握使用技巧,就會成為有用的輔助工具」。但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相關工具,調整教學策略、方式,甚至營造新的教育環境,促進教育發展,是廣大老師們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梁博士透露,「以往科技運用於中文教育的論文較少,其原因在於中文在科技上的研發較英文難,中文長句由一個個字組成,科技需先理解句子意思,再根據句意將句子分為詞和短語。這樣的操作就已經十分困難。」相較英文在運用科技方面,中文起步慢。但隨着科技進步迅速,神經網路演算法愈發強大,令中文難以運用科技的問題迎刃而解。此次研討會上將發表的相關論文內容豐富,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使用科技輔助中文教學的產業面世。

教大亦持續推動使用高科技輔助中文教育,鼓勵中文教學軟件的開發,在疫情期間更發揮出重要的功用。例如,教大中國語言學系開發的「中文教育國際平台」,整合了海量的教學資源,為教師同行和研究者提供參考。學系的AI古詩學習平台也即將面世,期望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領略古詩魅力。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創新科技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運用日益頻繁。(Shutterstock)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創新科技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運用日益頻繁。(Shutterstock)

國際漢語機遇與挑戰並存 業界宜加強交流

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穩步提升,放眼全球,美國、泰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先後將漢語列為外語科目之一,中文成為國際性語言。漢語教育不再局限於國內,國際漢語教學發展迅速,相應國際漢語教師的需求也增加。但中文熱的背後,國際漢語教學仍面臨許多現實困難。

梁博士表示,國際漢語教師需要面對教學模式、方法轉變的挑戰。在疫情之前,對中文感興趣的外籍人士可能會選擇直接來到中國沉浸在全中文環境中學習。但在疫情影響下,教學模式從面對面轉變為網上學習。「戴着口罩上課,完全看不到學生說話時的口型,難以糾正其發音。」因此,國際漢語老師也需不斷進步,與時並進以應對社會發展的種種變化和挑戰。

其次,以往教授漢語多集中在課堂科目上的知識。但近年中國經濟發展騰飛,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學生學習中文的目標更為明確,更偏向職業和商業中文。因此,國際漢語教師應充分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特性,因材施教,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差異與需求,以做適當的教學調度。

再者,公民教育問題對國際漢語老師也是一個極大挑戰。教師面臨兩種身份認同的困擾。例如身處海外的漢語老師,他們的身份認同較為模糊,是站在推廣中文和中華文化的立場去教學?又或是利用中文學習幫助外國人建立其本國的文化認同?

面對上述種種挑戰,梁博士認為,「溝通與交流極為關鍵。遇到困難時可以和教師同好相互交流,尋求成功經驗的幫助。」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正是為世界各地從事漢語教育的專家學者、教師同仁,搭建起的有效交流平台。歡迎各位免費報名旁聽:https://www.eduhk.hk/tcsl_7/index.php

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開放了免費旁聽,歡迎本地老師們註冊報名。
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開放了免費旁聽,歡迎本地老師們註冊報名。

本社編輯部